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9月5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諡文正,好彈琴,
尤其《履霜》一曲,人稱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
家。先世邠州(今陝西省邠縣/彬縣),後遷居江南,為蘇州吳縣人(
今江蘇省蘇州市)。
【生平】【斷虀畫糜】
范仲淹端拱二年八月廿九日(989年10月1日)生於河北真定府,隔年(9
90年)父親武寧節度使范墉不幸逝世,母親謝氏帶著范仲淹將范墉靈柩安
葬於蘇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塋後,暫住附近的咒缽庵內,想要守靈三年。
但因蘇州范氏家族不接納范仲淹母子,棄之不管,孤兒寡母,貧而無依。
無奈之下,謝氏改嫁給了時任平江府(今蘇州吳縣)推官的朱文翰。朱文
翰是淄州長山縣(即今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人,范仲淹於是改姓名叫朱
說(音「月」)。
四歲時,范仲淹隨繼父和母親回到了長山縣河南村[2],此後范仲淹在長山
縣讀書。范仲淹成年後得知自己身世,遂辭別母親,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1011年),至雎陽應天府書院(在今河南商丘睢陽區)讀書,仲淹讀書
「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
仲淹不苦也」[3],每天只煮一鍋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取食二塊,
再切一些醃菜佐食[4],史稱「斷虀(ㄐㄧ)畫糜」或「斷虀畫粥」。
【文學成就】
《宋史·范仲淹傳》云:「仲淹泛通六經,長於《易》。」范仲淹文學素養
很高,寫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嚴先生祠堂記》及《岳陽樓記》等,後
者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
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
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外之詞」[8]。著
作為《范文正公集》。范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於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於魯人。鳳豈以
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鳥賦》[9]中強調
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
(即所謂「知識分子的良知」不同今日)。
【團結族人】
為了團結親屬和族人,范仲淹出資為家鄉蘇州的族人設立義莊。義莊供給
義米,救濟貧窮族人,並為科舉考生提供資助,期待他們出仕後回饋同族
。若族人任官,則停止供給義米。[10]受范仲淹影響,其好友李師中也買田
數千畝,設立義莊周濟宗族中的窮人。范氏義莊的出現,象徵中國宗族組織
的誕生,影響深遠。[11]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在知杭州期間,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設立范氏
義莊(在今蘇州范莊前景范中學)[12],用以資助范氏族人。
【評價】
王安石曾在宋神宗面前批評范仲淹「好廣名譽,結游士,以為黨助,甚壞風
俗」[13]。但在范仲淹去世後,王安石在《祭范潁州文》中稱范仲淹「嗚呼我
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14]。
朱熹評說:「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范文正以
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復,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後來遂
有周子、程子、張子出。」[15]
呂中說:「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16]
《宋元學案·序錄》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
人之室,尤為有功。」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
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負。
【高中】
范文正公集,岳陽樓記
【祠聯】
兵甲富於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