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7-21

孟子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
       東周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
       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
       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
       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
       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
       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1],
        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生平】

         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
         其「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孔子之孫子思為師,但
          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
        《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
          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
          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
          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
          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
          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並長於辯論

【思想】

          孟子思想主要分為政治哲學,即仁愛,以及人生哲學,即性善。

         先秦儒家對於人性善惡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中國人性論史
         上,第一個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他認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
         往低處流一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
         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
         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
         裡去(「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這種同
         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
         得好名聲,也不是厭惡見死不救的名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
         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惻隱之心」。此外還有「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也叫「四端」或「四德」﹚
         ,就是孟子論述人性本善的根據。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差別很微小,
           僅僅在於人有這些「心」。如果沒有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

           在他看來,如果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問題,而是由於捨棄了本性,
           沒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絕不能說他本來就沒有這些「善」的本性。因此,
          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為,就應閉門思過,檢查自己是否放棄了那些
          天賦的「心」,努力把這些「心」找回來,以恢復人的本性。這就是孟子
           所說的「求其放心」,後世稱為「復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
           賦的道德觀念,那就是最大的快樂,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反身而誠,樂莫
           大焉」。

          強調「義」,主性善,尊王賤霸,貴民輕君,輕功利,重仁義,
          具有民本思想。提出經濟上的建設。

【祠聯】
          尊王言必稱堯舜,
          憂世心同切孔顏。

         千里而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百世之下,莫不興起,況於親炙之者乎。

          居仁由義,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
          養氣知言,充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