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11-08

古早雞蛋糕搶手 享受庶民版午茶

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雖然人人標準不同。可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代,能用少少的金錢,換到片刻的回味與愉快,不也算是一種幸福嗎?尤其像是逛街、喝午茶等活動,雖然常被視為貴婦的專利,但若在看緊荷包的前提下,其實也有庶民版的小食,能讓你甜在心裡、眉開眼笑。

  像是以手工雞蛋糕出名,每每在吳興街上造成排隊人龍的楊瓊鶴雞蛋糕,便是貨真價實的傳統美食。跟一般以大型瓦斯模具烘烤的雞蛋糕不同,這裡的模型,還維持古早風貌的小型手持機具。因此當蛋糕倒進去後,必須不停注意火侯、翻整模型,才不致使蛋糕燒焦、前功盡棄。

  據老闆娘說,不管雞蛋再貴,她還是維持以雞蛋打發,而不是用發酵粉發泡的方法。所以無論是小朋友或上班族,只要一看到她的攤子,就開始排隊,只為了買一包剛出爐、新鮮香熱的手工蛋糕。

  而這種蛋糕,若帶回家變軟了,可以用烤箱加熱,表皮同樣香脆。此時如果泡杯頂級的伯爵紅茶共食,邊聽著喜愛的音樂,其實平淡的生活裡,一樣能擁有純樸的幸福。而且花五十元便有整整十三個蛋糕,還真是留到隔天當早餐吃,都綽綽有餘了呢。

  此外,這裡特製的素食龜苓膏,也是媽媽們很愛買給小孩吃的點心。一般傳統的龜苓膏,又稱做是龜苓解毒膏,在古代醫書,相傳是專治慢性濕疹、癤病、牛皮癬、梅毒等病的調理劑。而到了現代,則多被當做治青春痘、清涼體質的甜品。

  由於此物含有金錢龜的成份,而且燉煮時尚需添加犀牛皮(如今已有其他代用品)、豬腳,以及具有利濕、解毒、健脾胃功效的土茯苓等物,做工繁複。且玉米粉調芡的功夫也要講究,才能柔潤適口。所以常被香港人歸類為滋補類的葷食,並不適合素食者品嚐。

  但楊女士卻採特殊中藥植物配方,風味腴潤清逸,所以雖然保留了清熱、退火的功效,但口感卻一點兒都不苦。而且跟部分茶樓以龜苓膏粉煮製的成品,一杯就得花上一百多的售價來比,這裡四杯也不過一百元,實在是「太超過」的划算。

  目前她每週一、二、四、五,會在仁愛路四段122巷邊販賣。而星期三、六、日,才會在吳興街康是美斜對面附近擺攤,每天下午約四點開賣,賣完就回家休息。所以大家可得記牢,才不致撲了個空。

新聞來源:

2008-11-02

勞動≠運動 你的運動對了嗎?

電視或報章雜誌中,充斥了不少健康食品、瘦身美容的廣告,以國人追求健康的方法,多數在強調要吃什麼、喝什麼,或是要使用一些什麼的保養品。不過, 站在骨科醫師的角度來看,要健康不見得要花大錢,但是要花時間、努力、恆心才能達成。健康的身體絕對不是一種口號,更不能不勞而獲。健康,是要從適當的運 動開始。

一提到運動,相信不少人的反應是,我每天工作已經夠忙了,哪裡來的時間運動呢?

台東基督教醫院骨科-潘文惇醫師表 示,越是忙碌,越是需要合理的運動量。因為勞動跟運動不一樣,勞動是身體體能不斷的付出,而運動卻是不斷的訓練體能,好為做更多工作準備。台灣有一句俗語 「愛拼才會贏」,的確,努力專注工作是會成功,但是要有正確的方法去「打拼」,才會有贏的機會。不少人錢賺到了,身體卻搞壞了,無福享受自己努力來的成 果,不是白忙一場嗎?

所謂「適當的運動」,是一種合乎個人體能所能夠付出的運動方法。運動的主要目的,是要給運動者一個舒筋活骨的機會,提昇個人的心肺功能及增加個人的體能。此外,適當的運動可以防止身體中的關節僵硬,同時也可以防止骨骼疏鬆及失智症的發生。

不管是哪一種運動,不能光要求「猛、勇、快」,因為瞬間過猛、過勇的運動,若是不慎,常常會造成運動傷害。潘文惇醫師強調,無論是哪種運動,要持久,最少要連續做二十分鐘以上,才能達到「有氧運動」的效果。如何知道有效呢?

在 運動前先測量自己的心跳或是脈搏,比方說,一分鐘心跳是七十次,運動二十分鐘後的心跳每分鐘增加了三十次左右是合理的運動量,即心跳加速到每分鐘一百次時 是合理的心跳反應,若是心跳增加的太多,例如:超過每分鐘一百二十次以上,同時也發生胸悶的感覺時,表示你的運動量已經超過你的心臟所能負荷的。除了心 跳,呼吸的次數也可以作為合理運動量的參考。正常的呼吸數是每分鐘二十到三十次,運動時的呼吸次數可以增加一倍左右,比方增加到每分鐘六十次是合理的。若 是運動以後,出現所謂的「氣喘如牛」,就表示運動量超過了,要放慢運動的速度才行。

運動的方法很多種,最簡單又不用花大錢的就是走路了。若是要以走路作為基本的運動時,是要添購一些裝備的。首先是一雙合穿的運動鞋和一雙比較厚的運動襪,同時有一套能吸汗、比較寬鬆的服裝,最好是棉質的。在開始運動前,要先補充足夠的水分,或是帶一瓶水。

潘 文惇醫師指出,若是從來都沒有運動的習慣,開始時,步伐先放慢,直到習慣走路的節奏時,才慢慢加速,到快走的程度。若是習慣了快走的節奏以後,才可以轉變 成慢跑。記得,二十分鐘的運動讓身體能出一點汗,心跳及呼吸能適當的增加,就可以達到運動的效果了。持之以恆,日後就可以把運動的時間加長,運動量加多。 經過一兩個月以後,我相信你會發現不一樣的。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204

新聞來源:

2008-08-11

健走123 方便又健康


健走123 方便又健康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健走」是最容易達成健康的運動方法,即是生活中最基本、最簡易,且最不受外在因素限制與干擾的體能活動。依據94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最常做的運動項目,以散步(含健走)為主,佔42.81%。「健走」不僅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強化骨頭,還有解除壓力、控制體重、延緩老化等許多好處,提醒國人多多運用社區步道,從事健走運動,透過健走步數目標的自我設定,養成「日行萬步」之健走習慣。和其他運動相較,健走比慢跑安全、比散步有效、又比游泳方便,健身又環保,是值得推廣的全民運動。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把走路融入日常生活,鼓勵民眾建立健走、健身的健康觀念,目前許多企業及社區積極推動各項健走活動,許多企業已將健走活動當作是年度例行運動,讓健走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社區內更是紛紛成立健走隊,將社區健康觀念融入中老年生活中。

不過夏日酷 夏氣溫高,待在太陽下的時間過久,汗水不易排出,容易造成體溫維持失衡,產生中暑的問題或因流汗過多,體內水分、電解質大量流失,而造成脫水情形。日前傳 出三軍儀隊於烈日下中暑暈倒,知名紀錄片「無米樂」主角、80歲的崑濱伯也在田間示範割稻時,因天熱忘了補充足夠水份而中暑昏倒,以及數起老農被熱死的意 外。所以臺北市衛生局提醒大家夏天安全健走,要特別注意下列事項:

1. 為避免在炎熱的烈日下運動,健走活動建議選在傍晚、晚上或清晨進行。
2. 夏日氣候炎熱潮濕,健走的基本配備包括:戴上帽子避免紫外線照射、穿上吸汗透氣的運動服裝、隨身攜帶毛巾或手帕、攜帶一瓶水隨時補充水分、穿著棉質襪子及運動鞋(鞋跟比鞋底高一點點)。
3. 若在烈日下健走,應戴白色涼帽,穿淺色、寬敞、通氣性能良好的薄衣。室內運動場地應有良好的通風降溫設備。
4. 如果發現大量出汗、疲乏、惡心、頭昏等症狀,都有可能是中暑的先兆,應立刻停止運動,迅速到蔭涼和通風地方休息,可喝些解熱消暑的飲料和涼開水等。

為推動健走運動,臺北市衛生局於十二個行政區規劃了26條健走示範路線,並分別成立「健走教室」。本年度6月間培訓社區、職場及校園121位健走種子指導員,目前已號召約2000位市民參加健走運動,透過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提供免費的健走諮詢服務及帶動社區民眾定點定時健康齊步走,使民眾養成見規律運動的習慣。

面 對愈來愈熱的天氣,民眾應重視防範環境性熱疾病,如果有大量出汗、頭暈、體溫上升等,應儘快到蔭涼處所→鬆脫身上衣物→用水擦拭身體及搧風→給予含少許鹽 的冷開水或稀釋之電解質飲料→儘快送醫等5步驟處理,以避免環境熱傷害相關悲劇一再發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日內已發行『健走123,方便又健康』中、英 文衛教單張供民眾參考,歡迎大家踴躍到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索取,並踴躍報名健走隊



最好的運動

最好的運動:掌握步行三五七原則

什麼樣的運動最 好呢?經過大量的科學研究,一九九二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因為人類花了六百萬年,從猿到人,整個人的身體結構是步行進化的結 果,所以人體的解剖和生理結構最適合步行。而且步行運動簡單易行,還不用花錢。步行可以減少糖尿病、降低高血脂、使硬化的動脈變軟、可以使腦子清楚、不容 易摔跤、防止癡呆,步行使人愉快..步行的好處多得不得了。

二十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心臟病學家、幾任美國總統的保健醫師懷特博士創造性地將步行鍛鍊作為心臟病人和心肌梗塞後康復治療的方法,並取得良好效果。他建議健康成人應每日步行鍛鍊,並作為一種規律性的終生運動方式。

通過對一千六百四十五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四年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與每週步行少於一小時的老人相比,每週步行四小時以上者,其心血管疾病住院率減少百分之六十九,死亡率減少百分之七十三。步行應成為中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運動,是心血管疾病有效的預防措施。

最近科學家也證實,動脈硬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過程,雖不能徹底消退。走路就是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變穩定和消退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證明:只要步行堅持一年以上,就有助硬化斑塊消退。經過步行運動鍛鍊,對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降低體重都很好。過量運動有時會造成猝死,很危險,步行運動最合適。


怎麼步行最好呢?中國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只要掌握三個字:「三、五、七。」通常掌握這三個字的運動是安全的。

「三」指最好每天步行約三公里,時間在三十分鐘以上。
「五」指每週運動五次左右,只有規律的健身運動才能有效。
「七」指運動的適量。

什 麼叫適量呢?就是有氧運動強度以「運動後心跳+年齡=一百七十左右」為宜。這相當於一般人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說五十歲,運動後心跳達到一百二十次/分鐘 (50+120=170)。如果身體素質好,有運動基礎,可以多一些,例如可達一百九十左右;身體差可以少一些,年齡加心跳達到一百五十左右即可。總之, 步行運動要量力而行,否則會產生無氧代謝,導致不良影響或意外。

洪昭光教授也提出貼心叮嚀,只要每天早晨比平時早起半個小時,到外面走走、爬爬樓梯。養成好習慣,健康就自然來,自然也不會那麼快衰老。(文案部份擷取自日月文化「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一書)

2008-08-01

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什麼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有工作可做,有對象可愛,有希望可想。」

史懷哲

2008-07-31

天生我材 沒有用


取自 天生我材 沒有用 杰佛瑞 溫伯格 註 陳芬蘭 譯

人其實是一文不值的 如果有個人只是呆坐在那裡大口咬著大亨堡
然後跟過往的人說 對於自己能夠生而為人深感驕傲 這對其他人來說
一點意義都沒有

你還能夠別人利用 真應該謝天謝地

心理治療是一種 長時間的情緒學習過程


如果不能打敗它們 就加入她們
如果你不能打敗使用者 那麼就享受自己被利用的事實吧 換句話說
能被人利用 總比一無是處要好得多

身為一個人 不論是男人或女人 唯有當她能為其他人提供服務時 才能
發揮自己的功用

有的人可能決定自己最好成為一名醫師 有的人則可能傾向選擇當個汽車技師來展現他的
人生價值 為了贏得做為"顧問" "屠夫" 或 "心理學家" 的尊敬與肯定
大家於是卯足了勁力全力以赴 這種所謂的追求人生價值 或者像現在大家所稱的
追求 "自我發展" 其實只是精神層面的伎倆 只是為了贏得做為人類獨一無二和
非凡卓越的地位 但如果沒有人願意僱用你當醫生 光是取得醫師執照對你來說
一點價值也沒有

一個人唯有對社會有獨特的貢獻時 他才是真正的與眾不同
只有當你有能耐可以做某些事情時 你才是個人物 你會做的事情越多
地位就越重要 這也就是 為什麼當子女們有成就時 父母就欣喜莫名
子女一事無成 父母自然感到哀哀欲絕 做父母的哪個不會這樣想
只要孩子會做的事情越多 那麼孩子將來順利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任何人想要出人頭地 就要發展出對社會又用的能力

每個人都應該全心擁抱 你必須為生命做些事

你有什麼需求不重要 要緊的是別人是不是需要你

一個人被需要的程度 決定了他這個人的價值 當你有能力栽種出全世界品質
最好的番茄 但如果沒人要買 這些番茄最終只能躺在箱子裡逐漸腐爛

人們隨著年齡增長就會逐漸失去 "被利用" 的熱情 有三個理由可以說明
(1) 我們以為自己能夠做某些事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能力
(2) 你不重視 "別人需要你" 這件事 是因為你傲慢地認為 自己應該把時間用來做
更有意義的事
(3) 你放棄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如果不能愛你所愛 就愛一直守候在你身邊的人

想要發揮專長 一展身手的人 就必須讓你做的每件事令人驚喜 對別人有幫助
又配上用場 幸運的話 你就會剛好碰上需要你專長的人 想要讓自己覺得活的
有價值 就必須讓自己為人所用 平易近人 同時又有生產力 這就是為什麼
找份工作來做 是讓生活變的有意義的最好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無論你怎麼耗盡心力 也沒辦法複製別人的故事
美國總統 約翰 甘迺迪 醫生的閱歷和遭遇 是任誰也模仿不來的

男人透過參與共同活動來建立友誼
女人則是互相吐露心事 分享彼此私密的話題或生活經驗

先和自己交朋友

在荷蘭 真實的社會現象揭露了當今殘酷的事實 我們生活的週遭 有超過一百萬人孓然孤獨
連一個朋友都沒有 "救世軍" 對我們的社會竟然變的如此冷漠 疏離 沒有人情味
感到非常羞愧 愕然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的意思是說 真的是因為人情淡薄
大家都找不到朋友 才讓整個社會生了病 老實說 我真的不相信 我們其餘一千
七百萬的荷蘭人就各個都有朋友 人人享受友情 當大家被問到有關個人社交生活
的情形時 我懷疑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有所保留的 我們常聽人說 尋得知己
猶如大海撈針 這句話也不是一兩年才聽到的 而且我自己的體驗也是如此
照這樣看來 你的哀傷悲觀似乎頗有道理 只不過似乎有點杞人憂天 因為
即使沒有朋友 我們的生活仍然可以過的多彩多姿

首先 你的工作的時候就不會有人打擾你 從事某些職業的人 一聽我這句話馬上就能
心領神會 完全了解我指的是什麼意思
與其把寶貴的時間拿來和一堆人應酬 攪和和白白浪費掉 倒不如全心全力推展自己的目標
開發新的投資計畫 精進各項才能 技藝 在人生旅途中偶然邂逅下的情誼 往往更體已
更親密 又因為這樣的交會 只是短暫的火花 才更顯的趣味盎然 少了朋友 你就可以
有更多的時間跟真正的重要的人相處 像是你的另一半 孩子 以及其他的親人
如果夠幸運的話 到了週末 你還可以跟三五個志同道合的朋友 從事你們共同
喜好的活動 到了下週一 又生龍活虎回到工作崗位

少了朋友 你還可以免去朋友之間難免滋生的失望 忌妒和背叛 各種困擾情緒的嫌隙
朋友間交往的時間越長 關係就變的越緊張 更容易為了一點小事產生誤會
暗地裡兩相互較勁 也因為夠熟 以前不好開口拒絕的事 現在也不再顧慮那麼多
在把朋友之間的所有問題搞定以前 你恐怕得花上幾百個小時和對方爭論的滿頭大汗
那你還不如每天花三十分鐘觀看肥皂劇 隨著劇情大悲大喜 然後大罵自己是個看戲的傻子
這樣就不必面對現實生活裡所有惱人的問題了

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 如果你還是想要交朋友的話 那麼就跟自己交朋友吧
和自己交朋友 不論犯了什麼錯都可以即時糾正 即便是再致命的錯誤 只要
時間一久 錯的都可以變成對的 而且心安理得 你可以凡事都站在自己的立場
不會有任何人來冒犯你 你也可以成為自己最忠實的聽眾 還有還友
如果你過度依賴自己的話 那也不成問題 因為你絕不會跟自己分手的
這樣一來 就不必擔心要給誰承諾 會不會被朋友拋棄 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這樣的你是不是看起來挺無聊的 那麼養隻狗或鸚鵡吧 他們可是比人類忠誠呢!
沒有朋友的生活或許很孤單 但反過來說 沒有朋友的生活
也讓你免於面對一個充滿虛偽承諾的世界

幣大於利 友情說掰掰

友誼的本質就是要付出不求回報 你擅長什麼 就提供什麼服務
但分文不取 現在你應該明白 為什麼友情和金錢常常是不可兼得的
只有肯義務幫忙的朋友才是朋友

每個人感受到的自己 是個絕無僅有的我

我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都對 "自我" 有一定的認知 一個人如果要過正常生活
就必須把自己當成有別於其他人的獨立個體 對自我沒有知覺 在茫茫人海中
就會失去對自我的認同 整個人脫軌失序 就像我看到的重度憂鬱患者
精神病患或老年失智患者

身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其實是不存在的 沒有人可以明確地指認我 定義我 形容我
因為我們所看到的我 其實是由於有別人存在 我才得以存在 沒有其他人
就沒有我了 換個不同的說法 如果其他人不肯定我的存在 那我其實是不存在的
一個人如果不跟外面接觸 那他就不能透過其他人反映的各種自我裡
感受到自己存在 這個事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大家在人際的各種互動關係也不強調 一般人不太願意承認
自我其實不是自我 而是"外界加諸在我個人的各種想法 形象 感覺和信念"
組合而成的綜合體

我是社會的集體產物

人們或早或晚 有意無意 直接或間接 還是會想要尋找對自我的認同 事實上
人們會面臨心理上的問題 或感覺自己進退失據 追根究柢都可以歸結到
是因為心智上對自我的認同出了問題 為了找出問題癥結 我們可以問自己
三個問題 我是誰 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我要怎麼達成人生目標

人們往往會懷疑自己的動機 像是她們會自問 我執意要走出家庭外出工作不可
還是為了跟老媽唱反調 因為他老是嘮叨個沒完 說在家裡當個賢妻良母是我一生
的職責 是這樣嗎?? 我想要研讀犯罪學 是為了想要找出爸爸成為殺人犯的原因
我之所以要離婚 純粹是為了想讓自己變的更好 更於愉快的生活
還是只是為了報復父母親 我只所以想要創業 完全只是因為要自我挑戰
還是不想讓我哥成為家裡唯一有自己事業的人 對於這些問題 疑惑
和自我批評最有趣的地方是 這些問號透露出 我們外在和內心的世界通常很
難一切為二 壁壘分明 爸媽的話 或者是德文老師說過的一言一語 會一直在
我們的心頭縈繞不去 長久下來 那些話崁進了心頭 變成你的良知 而發自妳內心
的聲音 則會讓你選擇性或帶著有色眼鏡 看待外面的世界 簡而言之
完完全全的我根本不存在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 社會 朋友 同擠 家人或鄰居造就下的產物
因此每個人的動機 想法 感覺或主張 都不可能是靠自己一個人就無中生有的
認清這個事實最重要的理由在於 這個事實可以讓每個人意識到自己在宇宙中
有多渺小 讓你知道一個人能夠以謙遜的態度展現出他的偉大 迫使你眼中不在
只有自己 能夠更關懷身邊的各種事物 那些曾經激勵或者挫敗你的人
如此一來才能夠有更好的表現 從那些協助你成就自我的人的觀點
來看待自己的英雄事蹟 最後 但絕對不是最不重要的一點
就是要你了解 如果不是別人一路扶持 今日的你必然一事無成

每個人都有過傷心 被拒 羞愧的經驗 同樣也會有團結 愛慕和親密的感受
終有一天 當人們被沮喪 失望和孤寂的情緒淹沒時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就能
夠帶給我們莫大的鼓舞

照顧好自己最為重要

人們現在已經不在意別人的死活 助人 工作 冒險犯難 只有這些是能讓人富裕
人們才有興趣做 事是顧及別人是件累人的事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已決意
從今以後凡事都是為我自己而做 我是指每一件事

我會跟遇到的每個外國人說 既然你到了這裡 當然就是這裡的一份子
一定要學著自己照顧自己 只有當你知道自己不會無緣無故受到別人干擾時
你才能和諧地生活

我打算自己烘培麵包 種蔬果 養豬呢!!!
這些事你如果都仰賴別人來做 那你只會得到一份夾著吃起來像塑膠的火腿肉
和濕淋淋番茄的三明治

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肯定是件好事 旦先要確認自己能夠做些什麼
就算你真的能夠做些什麼 也不要馬上表現出不可一世的樣子

拋開自我吧

過分強調 自我 過於自負和太過短視近利都會讓人分散注意力
徒增緊張和惶恐 並且使的個人過分在意自己
舉例來說 政治人物 企業家或者老師常常要在公眾場合講話
她們如果想要成功 就唯有把重心放在做好充分準備
深入了解演講主題 具備生動的表達能力 已充分掌控
聽眾的情緒等各種問題 一但他開始注意自己
並在意自己的表現 他的態度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很多人際關係之所以產生問題 就是因為過度自吹自擂
希望別人一定要聽進自己的意見 別人一定要體諒自己的感覺
一定要證實自己都是對的 家人會爭吵 常常是因為每個人都不願意
委曲求全 職場裡的衝突則是每個人都見不得別人好
現代人過份強調自己的重要性 一但上司無法事事如他所願
工作熱情馬上就被澆熄

那什麼是真正不可或缺的呢?? 你 我還是某個人 當然都不是
即使少了你 我 這世界還是會繼續運行
一個人心理是怎麼想的 對社會大眾而言根本不算什麼
由此看來 過分重視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太自以為是 尤其只在意別人對
自己的看法 因此要成為大人物只有一個方法 就是要拋開自我
能夠真正做的這點的人就知道 這代表生活裡要充滿服務
感恩 和謙遜的心 試著這麼做 你將會愛上這樣的生活

結語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問題
多虧經濟持續繁榮 我們可以比以前花更多時間在自己身上
建立自我意識已經不再是奢想
而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我們常常會聽到像是 追尋真正的自我
或者發掘生命的泉源之類的話 於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病人
會詢問心理醫師 要怎麼做才能愛自己 哪裡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現今因為個人自由過度擴張 使得大家面對生活時備感無助
這個問題跟越來越多人開始尋求自我存在的意義 有相當程度的關係
不過 這樣的追尋其實是漫長而徒勞無功的 因為我堅信
只有當其他人認為你的存在有意義 你的生活才有意義
生活裡沒有了別人 每個人都變的微不足道
希望我已經說服你 心存服務 乾恩和謙遜是多麼重要
傑克巴 卡嵌 說的好 有驢可騎 勝過被馬踢

2008-07-09

猜忌

猜忌

情人之間會有的猜忌
朋友之間也是會有
當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就會有的結果

當夜深人靜時...當他沒有在你身邊時
頭腦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想著想著 開始思念一個人
想起以前的事
想一想它會不會又跟他在一起了
就算沒在一起....那他是否會想著你

總是覺得那個人再出現的話...她的心還是會隨著他跑掉的
是很強烈的不安全感吧....還有不確定感吧

她生日 不僅準備好禮物送她 還專程回到高雄去看她
她會來台北看我嗎??
若是明年生日不會的話
我想我也不要期待太多了
大概這輩子 她都不會主動來看我吧
若是她呢 也許會馬上衝上來吧...苦笑

我把你看的很重要
你也許把我看成一個很要好的朋友罷了....

或許她只是想接受別人對他的好 來肯定自己吧

2008-07-02

只想買條牛仔褲 選擇的弔詭


取自

只想買條牛仔褲 選擇的弔詭

貝瑞 史瓦茲 著 劉世南 譯 專文導讀



* 稍微限制選擇的自由 而不總是反抗種種限制
* 學著接受已經 "
夠好" 的選擇 而不是一昧追逐 "最好"的
* 會過的更好(你可曾聽說哪個父母說 : 我要給孩子"
夠好的"東西 !!)
* 對於選擇的結果能降低過高的期待 會過的更好
* 如果所做的選擇不可逆 感覺會比較好
* 不要過分專注旁人的舉止 會過的更好

細微決定的暴政

第一 店員的推銷攻勢跟廣告宣傳讓消費者難以 甚至無法忽略這些產品的存在
因為產品不斷地出現在你面前
第二 我們習慣性地在意四周人的行動 而且總是自己與旁人比較 如果在飛機上 鄰座乘客
用的筆記型電腦體型非常輕巧 螢幕又大又清晰 就會擴大我在消費時的選擇範圍
不管我到底想不想要這樣的產品
第三 我們承受的困境 於是我們告訴自己 再多逛一間店 或 再看一本商品型錄吧
而不是 我們要把所有的商店都走遍 或 我們要把全部的型錄都看完
再多加一個選項進入考慮之前 這舉動看來總是很容易 所以選項每一個有一個的增加
把六個一路追加到三十個 等完成了探索商品的活動 回顧來時才驚惶地察覺
一路上已經考慮過那麼多的商品 而且沿路不斷丟棄不合意的產品

如果沒有發現過多的選擇也會造成問題 就不會學著忽略多樣化選項 而且
既然傳統價值將自由選擇視為神聖不可侵犯
無窮盡的選擇似乎將會帶來不可否認的益處
如果消費者在購物時遭遇不滿或困擾 興師問罪的對象
通常是銷售員 塞車 太貴和缺貨
總不會歸咎於過多的選項

不過最近開始有一些指數顯示 人對於這樣的趨勢已開始感到不滿
有些書籍雜誌 "自求儉樸運動" 為訴求 其中重要概念是 我們有太多的選擇
要做太多決定 但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

做決定是件困難的事 而每個決定都需要考慮不同的因素 舉例來說 租公寓的時候
你會考慮 地點 寬敞 環境 安全設施 以及租金的高低...

明智的決定通常包含以下步驟

1. 認清目標
2. 測量每個目標的重要性
3. 列出可供選澤的項目
4. 衡量選項是否符合設定的目標
5. 篩選出一個最理想的項目
6. 再以所選擇的後果 修改原目標 重新設定重要性 以及評估未來可能的結果

做決定不容易 就算選項只有寥寥數個也一樣 若選項增加 就必須花更多精力
這也就是選擇之所以會從一件美事變成一場惡夢的原因 就因為如果此
我們不可能每次都做出明智的選擇

在設定目標和做出決定之前 先問自己 " 我想要什麼 "
這表面上看來是個很簡單的問題 但因為這世界在充滿太多龐雜且衝突的資訊
你就得不時在心中反覆自問 " 我到底想要什麼 "

心理學家卡恩曼研究指出 人對於過去經驗之樂趣品質的記憶 完全取決於兩件事
第一 經驗中的頂端(peak)(最好或最差的狀態)
第二 經驗結束時的感受
用來是否決定要在一次從事這類活動

人對於自己熟悉的作品比較容易產生好感

人在面對潛在的獲益時 會有逃避風險的傾向
人在面對潛在損失時 會有嘗試風險的傾向

人都憎惡失去 失去在心理層面上所造成的影響是得到的兩倍

當選擇的項目和機會的增加 會造成三個相關的負面影響

* 做決定需要花更多心力
* 犯錯的機率愈來愈高
* 錯誤對心理層面的影響加劇

為什麼要做極大化者
第一 許多極大化者都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傾向 她們可能察覺到在做決定時
會遭遇許多難題 害怕後悔自己的選擇 而且從自己的選擇中只能達到短暫又
稀少的滿足感 但她們從來不曾察覺問題的根源

第二 對身分地位的關注 毫無疑問 自從人類進入社群生活之後 便開始關注
對自己的身分地位 而且這種關注在近代有產生新的形式 在新的時代裡
全球通訊發達萌生全球意識 在這個競爭環境中 似乎只有"最好的"事物
才能擊敗其他對手 才能確保成功 物資越來越豐富 物質主義也越來愈發達
再加上現代商業的行銷手法 以及一大堆令人目瞪口呆的選擇 看來人對身分地位
的關注 難免會像軍備競賽一樣 越來越講究 想要成為最好的 唯一的方法
就是 要擁有最好的

財富不必然使人快樂 那到底什麼才能為人帶來快樂呢??
親密的人際關係似乎是快樂的最重要來源
快樂的人比較容易吸引友伴 與人交往也會帶給人快樂

人為了增進繁榮和自由與付出了龐大的代價 犧牲了社會關係的質與量
我們賺更多的錢 花更多的錢 與別人相處的時間卻變少了
報告指出 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感到寂寞
寂寞似乎不是因獨處造成的 而是因為缺乏親密情誼
我們造訪鄰居的時間變少了
探望父母親的時間也減少了
更難的拜訪親戚朋友
這種現象又再一次加重選擇的負擔 就像連恩所描述的
從前來自鄰居關係或工作理所當然的情誼 現在都必須刻意經營
慎選的方式達成 現在人連交朋友 建立家庭生活 都被鼓勵要積極努力
地耕耘 也就是說 我們的社會關係已經不再是與生俱來 而是一連串
慎重仔細的選擇

建立社會關係需要時間 首先 形成親密聯繫就要花時間
和別人建立真摯友誼 或經營一段感情 必須充分了解另一個人
建立親密關係之後 還需要花很多時間維持 每當有親人 朋友
或有團體中的朋友需要我幫助的時候 就要隨傳隨到
每當有意見不合或發生爭執 就要幫忙解決問題
而且 你很清楚 親戚朋友總是會在沒空時需要你 硬是要把一些應酬
插進你的行事曆中 她們在想來的時候來 而你得隨時預備妥當

誰有這樣的閒情逸致 還能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一些彈性的空間或時間
又不必付出沉重的壓力或分心的代價 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時間是相當
稀有得資源 而且不知為什麼 雖然各種節省時間的管理技巧相繼問世
時間的緊張卻不斷增加 在重申一次 我的論點就是 有大量的選擇等著我們
籌備 抉擇 反覆評估 也許等著我們懊悔 這些都是造成時間壓力最主要的來源

藉著運用 規定 前提 標準 和 常規 來約束 限制我們所遭遇的抉擇
可以讓人的生活變的較能掌握 我們可以省下時間來和人相處
並且處理那些不能或不想避免的抉擇
採用"第二級決定"要付出的代價是
必須錯失一些更好的機會 然而沒有這些機會 日子似乎
一樣地過下去

生物學家烏義茲克爾指出 生物進化的方式 是讓生物的知覺和行為
能力都利於生存 也就是說 "安全性比富有更重要"

想要與喜歡

既然我們相當重視選擇的自主權和自由 你也許會認為選擇可為人帶來快樂
我們想要的東西通常是我們喜歡的東西 也就是能帶來我們興趣的東西

不過最近一些有利證據顯示 "想要"和"喜歡"基本上是由大腦不同的系統負責運作
而這些系統經常會 但不一定會一起運作 毒癮發作的人極度"想要" 吸毒
(由於毒癮使然) 即是她們內心清楚地知道 吸食毒品並沒有帶來多少樂趣
相同結果的實驗是 刺激老鼠大腦會產生"想要"食物(的錯誤訊息)
但是從吃相看不出來他在"享受"所"想要"的食物
在有些情況 想要和喜歡可能分開運作 我們原本期望得到
常和真正得到是兩回事

如果在抉擇時要面臨取捨 人不只會變的不快樂 還會顯得優柔寡斷

研究人員指出 : 人所面臨的選擇一但牽涉設到利弊取捨 就會造成衝突
所有的選項都會失去魅力

在推敲取捨選擇的(潛在)利弊時 其中衍生的負面情緒不只會消遣滿足感
還會影響最終抉擇的品質 許多證據顯示 處於負面情緒 目光會變得
短小 無法檢視選擇的所有層面 而只把焦點放在一 兩個特性 因此常忽略
重要部分 而且負面情緒會使人分心 因為過度關注於情緒而忽略了選擇
當選擇的風險提高 所牽涉的利弊取捨就會使負面情緒更強烈 這對抉擇
相當不利

幾年前有研究人員發現 人在考量和做決定時 負面情緒會造成有害的影響
更新一點的資訊也顯示 正面情緒會造成正面影響 人心情好時 思考較敏捷
層面較廣 考慮也較周全 也能靈巧地連結各種資訊 然而這些有效思慮在心
情差時就被阻擋

住院醫師門診時 即使只是送他一顆糖果 表示感激與加油 也能增進診斷
的速度及準確性 整體來說 正面情緒可以擴大我們對所遭遇的理解

好心情有較好的思考力 而包含複雜選項和各種特性(像是"我應該選擇哪個工作")
的難題 當然最需要好的思考力來解決 矛盾的是 面臨這類問題時所引起的負面情緒
卻偏偏會削弱最需要的思考力

顯示沈沒成本的力量
先讓一些人在劇院訂購當季表演活動 有些人以全價購票 有些人以優惠價購票
然後在整個演出季當中 研究人員追蹤觀察牠們實際出席觀賞演出的狀況
結果發現 以全票購票的人實際出席觀賞表演的機率比較高 研究人員認為
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比起以優惠價購票的人要是不出席觀賞表演浪費的錢較多
所產生懊悔情緒也較多

決定要不要去看表演是以未來作考量 所以在乎沈沒成本(既成事實)是不切實際
的錯誤 票已經買了 錢也已經花了 這些事都已經結束了 在節目演出當天晚上
持票人應該只問一個問題 我比較想花一晚看表演 還是在家看書聽音樂
有趣的是 大部分的人都不這麼想 這其中的差異是 面對未來 還是活在過去

因為只有在人揹負著抉擇(購買門票或昂貴的鞋子) 的責任時 沈沒成本的效應
才會比較大 所以我相信 沉沒成本的效應不是純粹只想避免損失 而是為了要
預防懊悔 如果沈沒成本的效應只是因為憎惡損失所引起 那麼不論這筆損失
是不是你的責任就無關緊要了 反正一樣都是損失

難以擺脫的義務

我自己也會屈服於各種沈沒成本的效應 有時我意識到自己正受到沈沒成本的
影響 有時則渾然不覺 我的衣櫥裡有一些衣服 架子上有一些CD 我知道
我再也不會去穿或聽 但還是無法擺脫她們 在餐廳用餐時感到一股壓力
彷彿不論我是不是已經吃飽了 都應該要把盤子裡的東西吃完 如果我讀一本書
已經讀了兩百頁左右 不論是不是喜歡 或能不能從書中得到一些啟示 我都要求
自己一定要讀完 相同的情況不勝枚舉

很多人遲遲不肯結束一段令人苦惱的關係 有時不見得是因為愛 不是因為覺得
虧欠對方很多 或覺得自己有道德義務 必須信守承諾 事實上 是因為已經投資
許多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面 就如同醫學院的學生發現自己並不想做醫生 但大部分
學生還會上完所有的訓練課程 還有更引人爭議的史事 越戰期間 大部份美國人
都必須忍痛承認 (當時)繼續投資氣力在這場這產戰爭絕對不會有好結果
為什麼還要繼續堅持 有人這樣說 如果現在退出 之前為國捐軀的上千名士兵
都白白犧牲了 這個想法所考量的是過去 而不是未來 以犧牲的人不可能活過來
(無論你後來的決定為何) 所以現在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先不考慮這場戰役在道德
和政治上的正當性) 還活著的士兵和人民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 決定所影響的是這些
人的未來 而不是已是事實的犧牲 雖然她們曾為我們將放棄的付出代價

懊悔情緒和機會成本讓人將注意力敗宰錯過的事物上 不過人還是會因為不滿足
自己實際所選擇的項目本身而感到勞心費神

適應現象 簡單來說 我們會逐漸習慣新的事物 然後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快樂的人相對地比較不受社會比較的影響
人都能減少對身分地位的競爭 人應該能獲得更好的生活 生分地位的競賽不僅是
壓力 也是浪費 還會扭曲人的生活

選擇正確的池塘中 揭露人想在自己的池子中當一條大魚的心態 以及這種心態
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 如果全世界只有一個池塘 而每個人都要和其他人
互相比較身分地位 那機乎所有人都是失敗者 只要這個池子有一條鯨魚
不管是蝦兵蝦將或鯊魚都將顯得渺小 所以 我們不會和全世界的人
來做比較 而是位自己劃定一個區域(池塘) 在這個區域中(池塘)中 與自己所選定
的參考選項做比較 然而怎麼挑出合適的區域才是選擇了正確的池塘??
那就是你在這個區域(池塘)裡頭 能處在(最大)成功的地位

想想以下情境 一隻目光短小的母魚告訴小魚 你可以擁有你想擁有的一切
無拘無束 他並沒有意識到於魚缸的空間有限 不過他真的目光短小嗎??
就因為住在有限制 有保護屏障的魚缸 小魚才能夠盡情實驗 探索 寫下屬於
自己的故事 而是不用擔心挨餓或進了老饕的肚子 如果沒有魚缸 的確是無
拘無束 不過 小魚窮其一生都只能掙扎求生 在有限制當中的抉擇 在居束之中
的自由 卻使得小魚能夠盡情想像許許多多奇妙的可能性

抉擇 看招 !!!

* 不超過兩個選項
* 多一點滿足 少一點極大化傾向
* 除非非常滿意其他產品 否則請購買習慣性購買的商品
* 不要被 "更新更好" 的產品迷惑
* 不要擔心自己會為了一棵樹 放棄一整片森林
* 避免可逆的選擇
* 實行感恩精神
* 減少懊悔情緒
* 為適應現象做好心理準備
* 控制過高的期望
* 容許自己有意外驚喜的機會
* 減少社會比較
* 把注意力放在令你感到快樂以及讓生命有意義的事物上
* 學習享受束縛



2008-06-08

瑞士記者眼中的台北

瑞士記者眼中的台北
瑞士記者眼中的台北/顏敏如

和去年(2006 )一樣,是在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況下接到他的電話──David Signer,
蘇黎世Weltwoche週報國際版的編輯。不同的是,這次不再需要我提供採訪名單及有關台灣的訊息,
而是傳來一份中文譯稿,希望我能代發。

 Signer去春在台北採訪後,寫了篇報導刊登在瑞士德語區,有67 年歷史,
政治立場傾右的高品質讀物「世界週刊」上。約一個月後,該文即被譯為荷蘭文。
我曾寫了篇文字對這份報導做重點介紹。半年後的現在,終於有了中譯文的出現
,而中譯的原委,請看下面譯者自己的說明。

  David Signer給我德文原稿的篇名是「Taiwan」,發表時,「Leben im roten Bereich
生活於警戒之境」是週刊主編所下的標題,到了荷蘭則成了「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台灣的愛與寂寞」。
有趣的是,瑞、荷兩地不同的標題,顯示這兩份媒體對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閱讀角度,
卻對於報導內容有了提綱挈領、畫龍點睛之效。 

 我以德語原稿對照,訂正中譯文時,發現有些部份並未譯出。後來才知道,譯者所參照的,
未發表的英譯並不完全。我除了把中譯文的句子、標點做了更動之外,經過和Signer商量,
還將未譯出的部份一併補足。現在讀者看到的將是完整的報導。 

 Signer赴台之前,看了台灣導演的電影、讀了台灣作者的翻譯小說、搜集有關資料、
向我提出問題。這種種事前的周詳準備工作,就是要把自己「沈浸」其中,
就是要儘量提供瑞士讀者,台北較真實的一面。我們不但可以從他的報導讀出一位敬業新聞工作者的用心,
更應自問,台灣的媒體何時能資助優良寫手對其他國家做深入報導。而他所提出的,
台灣如何使自己無可取代,則是值得朝野深思的議題。(顏敏如/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 
台灣的愛與寂寞

 此篇文章原刊登於2006年七月一日荷蘭的報紙,網址如下: http://www.trouw.nl/deverdieping/letter-geest/article375747.ece/Liefde_en_eenzaamheid_in_Taiwan

 寫在翻譯前:

 這篇原文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的作者David Signer 是曾在台灣待過兩個星期的一位瑞士人,
在歐洲所發表為荷文、德文的文章。筆者知道此文章是一位歐洲友人口述給我聽的。當時我聽到此文章時,
對歐洲人以自己文化來看台灣的觀感時震懾住了。但思之再三卻又時感驚訝又時感戚戚。我請友人為我翻譯為英文,
我們也去函詢問TROUW該報轉譯中文發表在網上的可能性等等,接著去函給原作者,原作者應允中文翻譯公開發表後,
筆者開始著手,但因為私人因素所以延遲了工作。

 David Signer,1964 年生,是一位歐洲的人類學家,專研人類學與社會學。走訪過中東、非洲各國,
對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其以歐洲人的文化背景與觀點來看台灣,讀者可以得見作者著實下了番工夫去瞭解台灣的歷史背景、
政治經濟與教育現況,尤其是其以不偏不倚的人文立場客觀地看台灣的現象。在翻譯過程中,
筆者與原作者通過mail。他告訴筆者無意為文使任何人不悅,但是,以一個外國文化來看台灣,
在某些特定事情上確實讓他吃驚。筆者不是專業翻譯者,且轉譯了兩次不同語言,
字字計較地去深入瞭解作者的寫作感情與文化背景是我努力的。 

 在您讀過這篇文章後,是否也正思索著作者所述的某些點正巧也碰觸到深愛台灣的你我的寂寞與愛呢?
本文

 T.Y. (Jade) Lee於 Jan. 5, 2007

 台灣有什麼樣的脈動?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像台灣一樣,
工作時數每年高達 2,282小時,30%的人每週工作超過62 小時。
台灣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只低於孟加拉。雖然台灣面積小於瑞士,
卻是20個最成功的工業國家之一。台灣是筆記型電腦製造的領導先驅,
有世界第三大外匯存款,也是手機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人擁有1,14 支手機)。
然而,只有三個國家的性生活是少於台灣,且根據「Elle」雜誌研究指出,
台灣女性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台灣同時也是最多戴近視眼鏡的國家。

 這些現象之間彼此有何關聯呢?

 20年前台灣從獨裁轉型為民主,現代化與自由化同時快速進行。
也因此,嚴謹的儒家工作倫理與同志酒吧、刺青商店同時存在。
多彩的道家廟宇,就在電子產業的玻璃帷幕高樓及 24小時營業的超市旁邊。
自從毛澤東的對手蔣介石1948年退守到台灣,中國就一直把台灣視為叛逆的一省。
如果自由化繼續進行,二十年後的中國可能就像現在的台灣。
而連同附近城鄉合計約有 800萬人口的台北,就是北京現代化後的願景。

 家庭是台灣社會變遷中特別引起注意的生活範疇。在許多家庭中,
夫妻兩人不只是長時間工作,甚至在不同城市工作,且保有各自的住處,
只在週末見面。由祖父母帶大的小孩,其價值觀也因此來自幾乎是與現實脫節的世界。 

 對台灣人來說,沒有任何事比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來得重要,因此,
孩子們常常在晚間也必須承受許多額外的課程。

 我在台北時,拜訪了一位外科醫生,他六歲的女兒已經在學校學英文,但在晚間,
她除了必須再學英文之外,還有畫畫、舞蹈和鋼琴。她很驕傲地不用樂譜就彈得出古典曲子
。八月,他們全家會到美國去,讓女兒參加兩週的暑期營隊,以增進英文能力。
我問這個父親,難道他不怕給孩子太多壓力?不是常聽說,日本孩子因考試失敗感到羞恥而自殺嗎? 

 「是的,有時所有努力會化為烏有。」醫生說,「比如有些鋼琴神童
,十四歲就能將琴彈得很完美,但到了25歲時,他們彈琴的技巧則無異於從十歲才學起的水平。」 

 這父親也提到在他的周遭環境中,父母與父母之間無法避免的競爭,他甚至用了「
全副武裝」這樣的字眼。一胎化在中國是政策,在台灣則成了可以自由選擇的目標,
和大家庭比起來,當然就會把更多時間和金錢花在提昇唯一的孩子身上。 

 強調教育與成就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國家的特質,例如中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
台灣不僅也是如此,更由於歷史背景因素,台灣人希望展現給世界的是一個更好的中國。
從1895 年到1945年台灣被日本佔據,接著被中國接收。二次大戰後,毛澤東戰勝國民黨的蔣介石,
蔣介石帶著150萬民眾(大多數是有高教育水準的上層階級)、 50萬軍人和國家寶藏來到台灣。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自視為中國的唯一代表。至今台灣的正式官方名稱為「Republic of China」。

 美國高度武裝台灣以對抗共產主義的中國大陸,蔣介石直到1975年過世為止,不曾改變他收復中國的目標。

 台灣有 2,400萬人口,大陸13億,這個海島有世界超強的經濟,但是,在政治上卻是孤立的,
台灣甚至沒有聯合國觀察者的身分,只被27 個國家所承認,像是帛琉、吉里巴斯共和國和史瓦濟蘭等。
這是因為中國大陸拒絕和承認台灣的國家有外交關係,特別是今天,誰承認了台灣就無異與中國大陸為敵。

 在台灣可以感受到中國以一種矛盾的方式存在。中國就像一個大哥,台灣想要和他保持距離,
可是,這位大哥卻又權威性地不肯離開。台灣尊重人權、沒人苦於饑餓、有言論與媒體自由;
台灣進步、民主、自由、國際化、後工業化、後現代化;總之,是一個更好的中國。
在台灣可以察覺到一種清醒、一種警覺,這情形讓人想起以色列。這個中東國家除了強調它的合法性之外,
也要表現得比敵對的鄰邦更好。可是,台灣人民則更像是一架使勁飛翔的噴射客機,只要把速度減慢到某個程度,就會墜落。 

 Sheena Chang是中國時報的編輯,女兒四歲時已經上英文的課外補習。她希望女兒能讀國立大學。
國立比私立大學更好而且更便宜。這導致一個弔詭的現象:特別是受高等教育且較有錢的父母,
他們能提供孩子額外的課程學習,讓孩子能進入收費少的「好」大學;而低社會階層的孩子則只好去「壞」的大學。
久而久之,自然會加深貧富懸殊與城鄉差距。

 Sheena Chang還展示了另一個台灣紀錄:根據她的統計,
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她把自己和與她同樣的人稱為「 pm people」。
「我從下午兩點開始工作,在晚上十點回家。」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
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
,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她這種不帶情感的客觀陳述,讓我小心地問,這樣不會損害孩子的健康嗎?「也許是。」她說,「
但這讓孩子有更強的抵抗能力,也能學會處理將來的壓力。最大的問題是,祖母寵壞孩子
,她們只餵給食物但不教任何事。」

 作家 Yen Minju告訴我,她在讀書時,因為家裡還沒有洗衣機,所以,
必須在洗衣板上搓衣服。為了利用時間,她把寫上英文生字的紙片貼在一旁,可以一邊洗,一邊背。

 某晚,我和一位精神科醫生一起泡溫泉(就在卡拉 ok旁邊。卡拉ok是台灣人喜歡的娛樂活動之一)
。晚上十點時,他說他必須回家去幫女兒複習功課。「在這個時間?」我很驚訝。
「當然,明早九點她有化學考試,我得幫她再複習一次。」 

 一個長時間住在台灣和中國的瑞士女人告訴我:「對這些人來說,重要的是錢和吃,
愛與性不重要。如果有人說我愛你,那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他給你一塊盤子裡的肉,
你就知道,你對他來說很重要。」

 台灣人的情慾是不容易瞭解的,人們不善於表現情感。除了台北市中心之外,
很難看得到成雙成對的人手牽手或是交換溫柔情感。但另一方面,卻可以看到檳榔西施穿著比基尼泳裝坐在玻璃櫥窗裡。
由於有個綠色心形霓虹燈,所以,遠遠就可以認得出來。你停下車,她走出來,彎下身軀面對你打開了的車窗,
你可以從她深裁的前襟看到裡面。她踩著高跟鞋,扭動臀部,走回去拿你訂的東西,然後帶著誘惑的微笑遞給你檳榔
。嚼檳榔後出汗與暈眩的快感則是完全的快樂。 

 這些檳榔西施以雙倍的價錢賣出檳榔,計程車和卡車司機則視為當然
。檳榔西施通常散佈在看不到溫柔的鄉間,自由台北的市長則試著阻止她們在市中心營業。 
還有,賣傳統中藥的人把情慾當成促銷的工具,同時提供神奇的中藥及「輕裝」
的女孩。最讓人驚奇的是,這些「性感女孩」也在婚禮甚至葬禮上出現!
那通常是由汽車和卡車組成的車陣,其中一部車上是亡者的棺木,另一部是哭號的女人,在第三部車上
,則可以看到跳豔舞的性感女郎。包括孩子們在內的觀眾群,顯然不認為,一場「桌上熱舞」
的氣氛與對死者的哀傷有任何衝突。「家屬付許多錢給這樣的表演,才能讓許多人來參加葬禮並懷念亡者。」
這是當地人所告訴我的。 

 因著窄小的空間,情侶或甚至是夫妻要有個獨處的地方,並不容易。直到上學年齡,
孩子都還和父母親睡在一起。長久以來,MTV是個深受喜愛的,可以私密約會的地方。
在包廂中依自己的喜好選擇要看的電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檢查制度,
包廂不再可以關門,檢查人員隨時可以進入,所以,情侶改到公園或 KTV。KTV是有許多房間的建築,
情侶或是親朋好友可在裡面唱卡拉OK ,也可以點飲食,但是,服務人員依然可以隨時進來。不過
,每個包廂中又有一個引人注意的,很大,且可以上鎖的洗手間。人們對Motel的需求已有好一段時間,
可以相當便宜地在那裡築起愛之巢,三小時約三十歐元。缺點是離市中心較遠,需要自己有車。 

 相較之下,要找個好的餐廳就容易得多了。在飲食方面,台北有著地理上的優勢。日本、中國、韓國、
泰國、美國、歐洲及台灣原住民的菜餚錯綜交織。台北有無數個餐館,
甚至於焚化爐煙囪頂端都還有旋轉餐廳,叫做『摘星樓』。

 對台灣人而言,食物與性之間顯然有某種緊密的關係。每上兩道菜就可以聽到,
「這是特別對男人重要的食物」。這些地方上的珍饈,包括牛眼、幼蜂、燕窩、炸蟋蟀、鹿鞭、
魚翅、海參、香菇、胎盤、未孵化的生雞蛋、人蔘、熊掌、鴨舌、海馬、尤其是蛇。
週末在華西街夜市可以大開眼界:一條掛在繩子上面活生生的蛇,被人完整地將皮剝下來,
滴在杯中的蛇血則提供觀眾品嚐。然後殺蛇人也取出蛇膽,把膽汁擠入杯中,
黏黏軟軟的膠狀物據說很健康,能提高性慾;宰蛇的人還用筷子在他兩腿間清楚地示範。
在他後面是些老饕就著露營的小桌子,正在喝蛇湯、龜湯。

 不過,女人並不因此而快樂。
Chang Mei-Ling,三十多歲,單身,讀羅馬語言學系並在法商公司工作。
她說,高教育、好職業、高所得等等在男人身上加分的條件,在她卻成了減分;
此外,她也長得相當高。但是,台灣男人要教育程度比太太
高,收入比太太高,
而且也要比太太高過一個頭。她自己或許也同樣這麼希望。
而能夠符合這些條件的少數人往往有許多工作,所以沒時間去找另一半。

 Chang Mei-Ling曾有過一次婚姻,她要小孩,但他不想要。
他說要先賺到一百萬美金。他們很難得見到面,當她發現,他和女同事有曖昧的關係時,她便離婚了。「
這裡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事業。」她說,
「大部份的台灣男人都如此,一些人為了女人試圖改變他們自己,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便放棄了,
因為他們覺得,女人從他們身上帶走了一些東西。」 

 當她還在孩提時,她的父母總是力圖打拼事業,家裡通常是長女負責照顧弟弟妹妹們。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麼伶俐和獨立。」她說,「因為我們是在沒有父母照應下長大的。」

 下週,Chang Mei-Ling會參加一個「驅動旅行」。她的公司請最好的十二個員工去夏威夷。
她還和家人住在一起,外出的活動就只是和客戶吃飯或去卡拉OK 。
她不像大部份坐辦公室的女人去逛街或買高價的名牌衣服,
而是把薪水花在小豬毛絨玩具的收集及旅行上。
去年她和母親到一個太平洋上的小島去渡假,住在五星飯店裡。

 有一次她說:「你以為我們的社會是如此多彩多姿與自由?其實它只是看似如此,
因為我們沒有根。我們的父母移民來台灣,卻沒有家的感覺,今天他們不再試圖去瞭解來由。
我們都是孤兒,我們的孩子也會一樣。」她也說:「許多人工作到晚上十點,他們必須如此,
是因為內心空虛,他們夢想在五十歲時存夠錢以便退休,然後死於無聊。
」 
台灣社會的差距與不同時代面貌並存的情形令人感到困惑。一種超現代,而讓歐洲顯得老態龍鍾的情形是,
台北一半面積都已是無線區域網路的範圍,甚至在捷運裡也能收發電子郵件。
台北市長要建造世界上第一個無線網路城市。許多人的手機有 GPS系統,
即使迷路了也可以從手機中找到方位。過馬路時,綠燈裡一開始有個小小的人閒適地走著,
在他上面是倒數計時器,然後那小小人越走越快,直到最後像發瘋似地狂奔。

 在許多計程車裡,你還可以在前座椅的頭靠上看電視,所以才不會浪費時間,就是講求效率。
一個台灣人告訴我,她曾在德國參加婚禮。「妳覺得怎麼樣呢?」
「真可怕。好像永遠不會完!」對她來說,甚至連婚禮都要講求快速。

 有些餐廳中的桌子有電視螢幕,可以邊吃邊看百種節目。
許多飯店房間裡的臥房和浴室用玻璃分隔。是要讓人從床上就可以看到美女入浴?
不,正相反,你甚至可以從浴室或廁所裡看電視!

 另一個驚奇科技是508公尺高的台北101 ,它擁有每小時60公里,世界上最快的電梯
,在幾秒內就可以抵達80層樓高,你卻沒什麼感覺。電梯內有壓力平衡的裝置。 

 「我們必須一直是最好的」,Chang Ming-Lei簡單明瞭地做評論。
台北 101是依照風水理論建築而成的,那是以傳統原理避免無形沖煞的知識。
根據這樣的知識,入口和出口處不可相對,否則就會有訪客進入大樓後又立刻出門的風險。
根據風水理論,居住在路沖的大樓中是很不好的,可是對一樓的商店卻有好處。
轉化負面的影響是把八卦鏡掛在窗上。台灣人很小心,儘量避免生活上不好的事情發生。
街上到處是監視器和緊急紐,大部份的陽台裝設鐵欄杆,不過有個居民對我說,發生火災時
,這些鐵欄杆卻讓人無法逃走。這人還說,八卦鏡的作用就像光線,
可以轉移不好的東西或反射回去。 

 台北101由每節八層樓的節段所構成。八是中國人的吉祥數字,四是不吉祥的,
所以沒有四樓。台北 101看起來像是一節節垂直重疊內插的竹子,中空而有彈性
,卻仍然堅固,象徵堅毅與進步。內部有個660噸重的鋼球,地震時會晃動卻不斷裂。
就像在風中佇立的竹子。

 我不斷聽人說:「只有懶惰和孩子多的是窮人。」這個超資本主義社會裡,
在店前燒錢的那些人也是個驚奇點。這種錢不是真正的鈔票,而是看起來像錢的紙鈔。
他們在商店前的鐵桶裡燒紙錢,祈求好財運。不久之前出現所謂的「環保紙錢」,煙較少,
但賣價也就更貴。

 在資訊科技產業大本營的台北,有許多孔廟、道宮和廟宇,這些往往也是取得神諭的地方。
和瑞士教堂不同的是,年輕人也來廟宇。例如週六中午,許多帶著 Gucci或LV
皮包的年輕女人在購物前到廟裡來,供上鮮花和訂婚餅。這裡也有管姻緣的神,
女人就在那裡求籤求問她們的未來。

 有一晚我到一個廟裡,在廟前有一種可以行駛的神龕。「神過生日的時候,
把神放進車裡,到處開著走。」有人這麼告訴我,「現在神在中國大陸,明天回來,到時候會有遊行。」 

 第二天的遊行是個盛大的熱鬧場面,有鞭炮、紅色孟加拉火把,可行駛的、
裝飾燈光的電子琴,閃爍不停的強光、煙火、鈸、鼓、吵雜的擴音器。
神是彩色的木雕,坐在左右晃動的長轎子裡,被抬著到處走。
轎子有刺眼的霓虹燈管,電源是由一個在後面推著的,
發出難以忍受噠噠聲的發電機所提供。范、謝兩人通常是廟裡的守護神,
在遊行隊伍裡卻成了主角。

 謝,有張黑臉。范,有長長外吐的舌頭,
而且身體高得讓打扮成他的人只能從衣服上的洞向外看,並且要挺胸,
以頭來保持平衡。這兩人的外表可由民間傳說來解釋:范、謝曾約好在橋上相見
,謝早到了,在等候時,因看橋下的水身體失去平衡而跌入水中。當范抵達時,
發現他的朋友早已死去。痛苦之餘,范用雙手勒死自己。這是為何他的舌頭吐出這麼長來,
而謝的臉在水中成了黑色。台北人說,這兩人夜裡帶著鐵鍊在艋舺附近巡邏,看到了小偷就把他們吞掉
。艋舺一帶的犯罪率的確比其他地區低。 
台北有好些紀念國家英雄的地方,中正紀念堂和國父紀念館也在其中。
這兩個建築物內有巨大的廳堂和大於常人的塑像,塑像前面站有衛兵,塑像四周空曠,
彷彿讓不朽者和平常人的生活有了適當的距離。令人驚訝的是,居民如何對待這種強烈要求展現崇敬的地方!

 只要在整個城市還相當安靜的清晨五點去到紀念館,會突然看到某種型態的嘉年華會
。從許多不同的擴音器傳出進行曲、嘻哈、國樂、鄉村、探戈等等不和諧的刺耳聲音。
有的團體練太極拳,有的練劍,有的就在晨曦中跳社交舞。一對銀髮夫婦互丟粉
紅色飛盤。
這裡有幾百個人。有人穿和服,有人穿得像啦啦隊,也有人穿像唱饒舌歌的人,有特大的褲子和鴨舌帽,
背後還印著「Gung Fu New Fashion very good 」。好多人都已經上了年紀,他們對我說:
「你猜猜我幾歲?」大多數人的年齡看起來比實際年輕一半。也有年輕人練習目前最流行的薩爾薩舞。
這些熱鬧場面都發生在台北101底下。上班族穿西裝打領帶,急行穿梭在練習功夫和太極拳的人群中。
沒有人去組織這些活動,有的人雖規律地來參加,團體卻也常有異動。 

 七點,衛兵踢著正步出現。他們在國歌聲中升旗。霎那間每個人都停下來,做敬禮姿勢。幾分鐘後
,紙傘舞、有氧舞蹈、搖滾、氣功等又再度開始。石雕的、青銅的孫逸仙(也就是「國父」
)正坐在公園四處,恬淡地看著這一切。

 在忠烈祠每天都有十五分鐘守衛換崗的精彩節目。結尾部份,
他們像機器人一樣僵直而機械化地把槍支互拋好幾次,每一個接手都是精準而完美,
是種穿制服的水上花式表演。然後他們站在平台上一個小時,像雕像一樣完全不動
,連眼也不許眨。有時助手幫他們擦汗或拉正肩飾。

 這些守衛都是軍人。有個士兵告訴我,台灣有兩年的兵役期,只有成績好的會被選出來,
訓練半年,每天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然後在這裡站四個月,換另外一個地方,再站四個月。
練習的時候常常出事,特別是拋槍的動作。不久前有人傷了前額。最危險的是刺刀,
兩個月前有個新手甚至削掉了一隻耳朵!有了疤痕,就不可以站在台上了。做錯了,怎麼辦?
「如果是小錯誤,必須面壁一小時。如果沒接到槍,假期就會被取消。」
必須在太陽下一動也不動地站好幾個鐘頭的時候,都想些什麼呢?「儘量想些美好的事情。」 
在一個下雨的午後,我去拜訪了Peng Wu Chih,他是台灣著名的太極和中國功夫教鍊之一。
Andy Hug 也曾經是他的學生。

 他原本是醫生,後來改學中醫,最後專注於亞洲各種武術。
他是功夫大師Liu Yun-Qiao(蔣介石的首席護衛)的最後一個學生,
在 Liu Yun-Qiao生命中的最後幾個月照顧他,而Liu Yun-Qiao在最虛弱時也只能用筷子教他。 

 快速太極是Peng Wu Chih的一個專長,他強調,原始太極並不像現在的龜速慢移,
而是快速的。在餐廳中主菜和點心之間的空檔,他在桌子旁邊示範給我看。整套拳只花了幾秒鐘就完成。
Dr.Peng喜歡速度,也因此而成名。在我們上車之前,他說:「扣緊安全帶,我開車像007」。
這當然是有那麼點誇張。他談到「氣」──生命的力量,說:
「冥想不是從世界撤回,而是留在那裡。對手需要兩秒,你必須在半秒內便完成。再忙,也不可失去中心點。」
有次他握住我的手腕,不緊實,但我感到那無窮的力量,就像是踩下法拉利的油門:只要願意,他可以在瞬間殺了我。 

 一個他的學生說:「在第一堂課他告訴我說:我要殺了你!他也做到了!
在這堂課裡,我的內在死了,他毀了我的價值觀。武術最重要的是謹慎專注,
所以你必須擺脫你的過去。」

 Peng Wu Chih 以一個小故事結束談話:「兩個人死了,上帝問他們,
希望來世有什麼?第一個說:我要有許多錢!第二個說:我要給許多錢!
第一位轉世成為一個乞丐,第二個成了百萬富翁。」

 我在五月一日尋找示威的群眾,卻徒勞無功,這裡沒有工人示威這回事
。台灣是新自由主義者的夢想,不久前都還沒有失業保險(
因為幾乎沒有失業人口──至少官方是這麼說)、沒有健康保險、沒有退休保險
、沒有社會福利。每件事都由家人自己安排。有些人甚至把一部份休假「送」給公司
。建築法規似乎也不太明確。對於建築師而言,台北既是夢想也是惡夢,
因為什麼都可能(女人手提包形態的建築。業界的高潮!)。 

 雖沒有工人示威,卻恰巧是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華盛頓期間,
所以台北法輪功有個遊行活動。這個亞洲最大的精神性組織,在中國是被禁止的。

 最近有個醫生公開說,他曾在中國的一個集中營裡工作,
數萬名法輪功成員不但必須做苦役,有些還被活生生地把器官取出來賣掉。 

 是反中國的宣傳嗎?無論如何,這樣的新聞嚇壞台灣人,
也讓他們記得,自己的富裕生活不時遭受威脅,就像是站立在懸岩上的小花園。
直到十年前台灣仍有比中國還高的國防費用,但今天中國卻有台灣三倍之多。
600 枚飛彈指向台灣,每年還要再加上75枚。只要台北在「正式獨立」
的禁忌議題上有一個政治上錯誤的用字,或許在北京就會有人按下紅色按鈕。

 最近中國付給太平洋的小島諾魯一億五千萬美元,
讓他們放棄台北而和北京建交。台灣很難跟得上,只能試著在正式關係之外,
讓自己(特別在經濟上)無可取代。這就要花更多的精力並且也是寂寞的工作。

 最後一天我們開車去「兒童育樂中心」,那是種亞洲華德迪士奈樂園,
是一個美麗的、花了相當多錢建造的地方,卻看不到遊玩的兒童。一個都沒有!
「現在的小孩喜歡在家玩電腦」,一個管理員告訴我們。另一個則說:「大部份的孩子晚上都還有課。」門口守衛說:「父母沒時間帶孩子來。」


 在回程的路上我捕捉到一個景象:無人的遊樂場中,一個穿著西裝的男人坐在鞦韆上打著手機,而雨滴也開始落下。


http://www.news100.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02&page=1

公立科大畢業 找工作最快


公立科大畢業 找工作最快
2008-06-08 07:15:02 陳至中 台北報導


大學畢業季到來,大量畢業生「灑」入職場,展開卡位大戰。一項數據顯示,國立的科技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最迅速,平均只花一.一四個月,敬陪末座的 則是公立一般學院學生,需花二.二九個月。不過不少台大學生仍對就業前途仍信心滿滿,認為只要不犯「台大病」,台大人找工作,哪會輸給「科大」? 根據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針對九十三學年度大學部畢業生「畢業後一年」的問卷調查,「找到工作」的受訪者中,平均花費的時間是一.三五個月,整 體趨勢為技職體系勝過一般大學,私校勝過公校。

 該調查依學校、學門分組,然後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原則上抽樣比例為二五%,共回收問卷一六三八七份,回收率三三.五一%。

 調查顯示,公立學校在一般大學、一般學院、技職學院方面,皆略遜於私校,只有公立科技大學畢業生一枝獨秀,平均只花一.一四個月便找到工作,搶工作能力居各類型學校之冠。緊追在後的是私立技職學院、私立一般大學,以及公立一般大學。

 不過,高達四二.八%的公立一般大學畢業生仍繼續升學,同一情況,公立科大的數據為二九.九%。顯示公大畢業生多數選擇報考研究所或出國留學,只有少數進入社會,私校及技職體系則完全相反。

  科大學生真容易找工作嗎?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畢業生林沂臻說,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找到工作,「畢業即失業」的感受不明顯。分 子科學與工程系畢業的王心瑜也表示,工作沒有想像中難找,她還沒開始丟履歷,但有信心在兩個月內,找到一份起新在三萬三千元左右的工作。

 至於昨天舉行畢業典禮的台大學生,也很有信心。台大資訊工程系四年級的林同學說,台大學生都是「太挑」,才會花比較多時間找工作,要不然就是「台大病」的成見,導致求職包袱沈重。否則,靠著名校光環,這張文憑在找工作依舊有用。

  台大政治系學生湯舒雯說,台大人都不甘心台大成為一種「病」症,但想要扭轉成見,唯有靠今後的努力耕耘。「台大的光環也許是我們年輕生命裡的一項桂冠,但 我相信那絕不會是唯一一項!」 但一位某國立大學傳播科系畢業生說,工作真的很難找啦,同學們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時間平均是一到三個月,一方面是要求較高、 求職範圍較窄;還有很多人,找了太久還找不到理想工作,索性「重拾書本」,準備考研究所。

新聞來源:



大學畢業期望月薪2萬5 較去年少5%


大學畢業期望月薪2萬5 較去年少5%

2008-06-08 07:15:02 張子嫻/台北報導

 畢業季到來,根據人力銀行統計,今年畢業生求職期望月薪較去年倒退五%,甚至低於企業願意支付平均月薪二萬六千一百四十三元;更有高達七九.六%的新鮮人擔心「畢業即失業」,今年僅有六成六的企業願意進用新鮮人,較去年減少六%。

 根據主計處資料,大學以上學歷失業率在去年創下新高為四.五一%,對於未來就業,新鮮人普遍呈現沒把握的氛圍,高達七九.六%擔心「畢業即失業」,期望月薪方面平均只有二萬五千九百四十八元,相較去年衰退五.四二%。

 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指出,近年來新鮮人對就業不景氣現象,多有察覺,因此出現「降價求售」情形,再加分紅費用化的實施,對起薪普遍高較的理工系畢業生,也是一大打擊。

 若以學歷進一步交叉分析可發現,在大學文憑貶值情形下,大學學歷起薪持平,較去年小幅衰退○.二%,維持在二六○九○元;考上研究所起薪才會有逾三萬水準,平均三○八○五元;要逾三萬五,就必須獲得博士學位,呈現出「不缺人力缺人才」的實況。

 根據1111人力銀行統計,今年僅有六成六的企業願意進用新鮮人,較去年少六%,今年願意給新鮮人工作機會的企業主比例,較去年減少五.八四%,為六五.九五%,願意支付的平均起薪,只較去年成長不到一%,為二六一四三元。

 今年就業的新鮮人自認為,相較於一般上班族,自己的優勢在適應能力(三六.一%)、抗壓性(三三.二四%),及樂觀進取(二六.○七%)。

 而新鮮人認為,最不足的能力,分別是自我管理能力、國際觀、組織能力、證照、語言能力。

 吳睿穎解析,新鮮人自認的優勢偏於工作態度或性格面,透露出專業能力不足的隱憂,倘若新鮮人無法以過去的工作或打工經驗證明自己的適應力或抗壓性、這樣的優勢便欠缺說服力,造成求職阻礙。

新聞來源:



2008-06-01

初戀

初戀

想起國中的自己 是那麼的無知
只知道好好用功唸書就好...世界就搞定了
長大後才知道 其實世界很複雜

想起以前有個人 曾經對我這麼好
對他似乎有一點虧欠
今天早上鼓起勇氣打了電話給她
畢竟十多年沒有講過話了
內心可是一番掙扎...想了很多話題
到最後還是被他主導了
可能我自己也很緊張吧....

聽到他的語氣...依然有一點不習慣...
畢竟也很久沒聯絡了
我自己也很少聽到台語了
真的有一點不太習慣

算了...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 我要祝福她 恭喜她 即將要結婚了

電話通話結束了 我卻忘了跟他要 msn
1/19 她會在台北補請 我要去嗎??
去了要做什麼 我ㄧ個人去嗎?? 好像顯的怪怪的

當個快閃族嗎 去了看到人就閃人嗎??

國中時期的小小初戀 還是很美好
至少當時不會考慮太多 也想不多..
想想自己有人喜歡...就是一個很好的感覺
也不會有太多其他的想法...

現在回想起來...他對我真的很好
一直到現在 大概沒有人會對我這麼好了吧
感謝他給我ㄧ份很好的感覺

有機會遇到他時...希望能夠回饋給她

畢竟我不喜歡欠感情債...將來可是要還的

2007 12/15


學北歐人過生活─ 簡約、效率、重視家庭

學北歐人過生活─ 簡約、效率、重視家庭

下午的四、五點鐘,北歐人已經下班開著車到達湖邊或山上,恣意地划船或攀岩;此刻的台灣都會區,上班族仍賣力地衝業績,繼續吃著中午剩下的便當。


不成文的加班文化,讓台灣夜晚的辦公大樓依舊燈火通明,
晚餐的應酬又變相地延長了工作的時間。

北歐人平均每周工作時數三十七個小時,而台灣人平均幾乎多了八小時。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人去年平均工時已經超過二千三百個小時,居全球之冠;當然,如此勤奮努力工作的結果,也讓台灣在世界 經濟論壇( WEF )最新發布的《2004-2005 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調查中,排名全球第四;再看另一項統計排名,方能體認到,台灣得到這項「殊榮」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二 ○○ 五年,英國《經濟學人》依國民收入、健康、失業率、氣候、政治、工作保障、性別平等、自由、家庭和社區生活等指標,選出全球最適合居住國家,北歐國家的挪 威、瑞典、丹麥、冰島都入圍前十名,芬蘭排名第十二,而台灣遠遠被排在第二十一名,無論是在自然環境、公共建設、社會福利以及文化教育上,辛苦勞碌的台灣 人 還是輸給了北歐人。

高效率,是北歐人之所以能拚半天、休息半天的主要原因。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效率的工作來自於北歐人認真地「創造」熱情,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北歐人總是 絞盡腦汁,思考著如何改良技術,大到需要添加什麼好機器,小到如何設置機器上按鈕的排放位置會更便捷等 等,北歐人總是想著如何讓機器或 工具多做一點,人少做一點。

北歐人,嚴苛的天然環境養成節約的民族性:
飯不能不吃,但不必太好;錢不能沒有,但不必太多。

例如,知名瑞典品牌 IKEA 的創始人坎普拉德,即使身為世界大富翁之一,出門旅行仍搭經濟艙,在公司自掏腰包吃工作午餐,首富都如此了,
更何況平民百姓。物質欲望低了,人就快樂多了。

北歐人富裕健康的生活其來有自,高所得、高福利的社會制度,讓北歐人從小到大無憂無慮,居家生活品質世界第一。比所得、比福利,當然比不過北歐人,不過,生活品質是個人可以掌控的,建議從生活中檢視一下,看看以下五個問題,自己有沒有福氣過得像北歐人?

1.
晚上7 點到 10 點,你在哪裡?
台灣: 人們多在KTV 、打牌、吃大餐、交際應酬、逛街…… ,就是很少在家(即便在家,也是上網、看電視)。

北歐: 此時是 Family time,不開電視機的家庭時間,北歐的商店在晚上 6 點鐘就打烊 (有時更早),大家都回家晚餐、聚會,很少人在外流連。

2.
你天天陪孩子或家人吃早餐?
台灣: 年輕父母,經常是前一天晚上加班加到太晚,所以早上起不來,更別說吃早餐了;小孩多半就在路口轉角的早餐店解決,有了零用錢,不怕餓肚子。

北歐: 父母百分之百一定和小孩吃早餐,情非得已的話,也會有一個人陪孩子。

3.
你的青少年孩子願意跟父母一起出門嗎?
台灣: 別說因為青少年叛逆期,事實上,是因為父母親早年失誤所造成的結果。回憶一下,大人帶著小孩參加宴會,常任由他們跑來跑去,在極其無聊的情況下,調皮搗蛋的孩子們總是挨罵。長大後便認定,通常父母約的八成沒好事。

北歐: 父母約子孩出門是歡天喜地的事,即使 80歲北歐的老父母打 1通電話給 60歲的老孩子,也能相約出遊。北歐的父母親如果帶小孩出門,必定以小孩為中心安排行程內容,否則寧可不帶在身邊,單純赴約。因此,北歐的孩子知道,只要父母約的絕對是好事。

4.
你一定要晚上加班到半夜?
台灣: 多數台灣人加班的方式很悲情,朝九晚九、將工作擺在第一的結果就是晚歸晚起,台灣爸爸經常晚上回家的時候孩子已經睡了,早上起床小孩又已經上課,同住一個屋簷下,一個禮拜有五天無法見面好好說話 ,已經成為台灣雙薪家庭的生活常態。

北歐: 即使要加班,也以不影響家庭時間為準,例如父親寧可選擇凌晨3 點鐘去加班,家裡至少還有母親可以陪小孩吃早餐,父親也只損失早餐的 1 小時相聚。凌晨加班聽起來匪夷所思,但的確為北歐爸爸們增加了 3 小時的晚餐家庭相聚時光。

5.
幫孩子買房子?還是一起買房子?
台灣: 許多台灣父母經常掏腰包替孩子買車或付頭期款房貸,不然,就是要求孩子乾脆和父母一起住,省下房租及貸款。

北歐: 若要替孩子買車,會讓孩子上初中時開始打工攢錢,父母親以漸進式贊助資金,與孩子一起買了 3輛中古車,到了孩子上大學需要用車時,雙方便將 3 輛中古車的好零件湊在一起成就一輛好車,這是北歐人送車給孩子的方式。等孩子要結婚,做父母的通常會算算自己有多少錢、孩子有多少錢,然後雙方合資買 1 塊地,合力蓋新房,這是經營親子感情的基本模式。


2008-05-29

亂好


取自 亂好 一書

作者 亞伯拉罕森 譯者 李明

亂的好處 以及 怎麼亂才好



愛因斯坦的書桌是出名的亂 為此他有所辯解
如果書桌亂七八糟象徵頭腦亂七八糟 那麼
書桌空無一物又象徵什麼

被忽略的成本

伊薩克在演講時喜歡以一個小把戲說明整理的價值
他會拿出兩副撲克牌 一副按花色與點數排好 一副完全打散
然後請兩個人各拿一副牌 接下來他會報出四張牌 由兩個人比賽看誰先找出來
可想而知 拿到那副整理好的牌總是輕鬆獲勝

但別忘了 你得先把牌依序排好 對撲克牌不熟練的人整理一副牌
平均約費時140秒 再加上從中挑四張指定的牌約需16秒 總共是156秒
但從打散的牌中找出四張牌 只需35秒 或許你會辯稱 只要把牌排好一次
接下來就有很多次都可輕鬆找到指定的四張牌

不過這是你還是得考慮再把四張牌放回正確的位置的時間 約16秒

撲克牌就像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一樣 須不斷投資精力才能保持秩序
相較之下 把四張牌隨意插回打散的牌中 卻要不了什麼時間 所以
事先 整理好的一副牌 找出並放回四張牌的時間計32秒 而打散的牌需時36秒
前者只省了四秒 但別忘了 你一開始就得先花140秒排好順序 所以除非
找牌的動作是至少重複35遍 否則還是划不來

在現實生活中 你手上的牌遲早都會給完全打亂的 而你每次重新排好順序都
得花上140秒

適當的亂 有時是比較有效率的 與其花時間花精力維持整齊
要去想想後面所付出的代價

誰最能左右孩子的智商? 洪蘭專欄


在捷運上聽到一個媽媽在訓兒子,
雖然是下班時間,車廂擁擠,
但是母親聲音很大,大家都聽得見,大意不外是:
「我這麼辛苦賺錢,你不好好讀書,花了這麼多錢補習,
怎麼還是補出這個爛分數!」
大概分數實在太爛了,母親動了氣,就罵孩子:
「你實在笨得跟豬一樣。」
想不到原來低頭挨罵悶不吭聲的孩子突然爆出一句:
「如果我是豬,那你就是豬母。」
大家哄堂大笑,孩子一看闖了禍,一溜煙逃到別車廂去,
留下母親楞在那裡。
看到這一幕,使我想起美國有一份
長期追蹤幼兒發展的報告,
它最後的結論是
「母親的個性,
不管是與生俱來還是居家環境所造成的,
對一個青春期孩子的影響力超越早期的介入計劃」。
這個計畫是美國在
1970年代初期找了107個低收入家庭
針對孩子做特別的輔導,
從四個月大起到小學三年級為止,
提供語言發展及拼音識字技巧的訓練,
然後追蹤這些孩子到21歲時的表現。
結果發現一開始時,
有經過輔導的孩子表現優於對照組,
越早參加這個「介入」計畫的孩子在學業、智力上的表現越優越,
例如到十二歲時,有參加的孩子平均智商為94分
而未參加的平均只有88分。
但是隨著年齡增加,介入的效果開始減少,
到十五歲時,介入組只比對照組多4.1分。
當實驗者把別的因素都分離掉後,
發現母親的智商因素居然比參加計畫的長短更能解釋孩童的表現,
母親的智商可以解釋十二歲時
介入組和對照組兒童學業差異的百分之二十五,
而參與介入計畫的早晚只能解釋百分之三到六的差異。
其實沒有這個研究,
我們本來也知道母親的態度
對孩子的成就非常重要。
美國太空總署的總工程師希坎姆
在他退休以後寫了一本自傳《十月的天空》。
在這本書中,他說他之所以能夠從貧窮的煤礦小鎮學校脫穎而出,
拿到西維琴尼亞州科學展覽的第一名跟他的母親有關。

他當年為了研發比較有效的炸藥
使火箭飛得高一點,
曾經把他們家的熱水爐給炸掉了,
他當時非常緊張,以為一頓「竹筍炒肉絲」跑不掉了,
害怕得不敢回家,當他餓得受不了,硬著頭皮回家時,
想不到他的媽媽居然沒有罵他,只跟他說:
「我早就告訴你父親這個熱水爐要換了,他都不聽,
現在他必須要買一個新的了。」
他聽了非常感動,決定一定要將火箭發射成功
來報答他媽媽,他母親的態度改變了他的一生。
美國布希總統身旁最紅的萊斯女士
也說她小學五年級時,
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她家的東西都堆在馬路邊,
原來她母親付不出房租,
被房東趕出來了,她當場決定輟學去做工賺錢,
她母親不肯,對她說:
「沒有房子住一樣可以讀書,但是不讀書一定不會有房子住,
你要改善我們的生活只有讀書,讀了書以後一定會有房子住。」
她一路靠獎學金念書,
最後當了總統的特別顧問,
她母親果然盼到了一棟房子。
所以不論環境怎麼辛苦,
母親的正向樂觀態度,
是造就孩子擁有信心與信任的最大因素,
我們一向都說每個成功的人背後有個偉大的女人,
這個研究只是更肯定這個看法而已,父母不要妄自菲薄,
小看你的孩子,找出他的長處,肯定他,他以後會十倍來報答你。


2008-05-25

開車通勤 比騎機車貴8倍

高油價時代,國內車市萎縮,開車上下班,十年要支付一百五十萬元,面對開車成本高漲,民眾已意識到,若為了通勤而開車,不如改騎機車或改搭公車、捷運、計程車,都來得省錢。

 張姓上班族說,假使他要每天開車上班,花費成本包括購車費用、油錢、燃料稅、強制險、駕照行照換照、保養、停車費、車禍烤漆板金、檢驗費,甚至各類違規紅單等,若一台車可用十年計,十年總花費為一百五十萬元,分攤成本下來,平均每個月要花費一萬二千五百元。

 張先生說,如果這十年,改成以機車代步,所需成本包括機車購車費、油錢等,每月平均花費一千五百元,就可輕鬆完成「交通大事」。而開車上下班,十年累積下來,要比騎機車多出驚人的一百四十八萬元開銷,所需花費整整比機車多出八倍。

 他認為,汽車為消耗品,且折舊率高,擁有成本也高,若假日時把計程車當作交通工具,一個月假日交通費,若花五千元,相較之下也比開車划算。

 愛開車出遊的蕭先生說,若只把汽車當通勤工具,在大台北並不划算,因為距離短難攤平支出,但對中南部業務員來說,交通距離遠,開車就划算。


取自中時電子報


2008-05-24

好的老師

好的老師是啟發式的教學
不是時時告訴學生該做什麼
至少要能不阻礙學生的興趣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家雄

2008-05-23

一個現代的青年

一個現代的青年 要有

文明人的頭腦 野蠻人的身體
和不可屈服的意志

馬英九

勉強成習慣

勉強成習慣 習慣成自然

馬英九

人生就是

人生就是一場無窮無盡的欲望
只是我們都抵擋不住慾望的誘惑

人的內心

人的內心有兩個
慾望和恐懼

路選對了

路選對了
路再遙遠都會達到目標

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證嚴法師

多款汽水加入防腐劑苯甲酸鈉

多款汽水加入防腐劑苯甲酸鈉

【大紀元5月28日訊】英國的大學研究發現,多款汽水加入防腐劑苯甲酸鈉,破壞細胞中負責吸取氧份同釋出能量的線粒體,令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出現衰老、退化徵狀,包括可導致肝硬化和帕金遜等退化性疾病。


苯甲酸鈉(sodium benzoate)是一種獲准用於食物的防腐劑,可預防食物發霉,常見於汽水、醬油、蜜餞、零食內。去年有研究指苯甲酸鈉與維他命C結合,可產生致癌物質苯。去年3月英國食品標準局對市售150種飲料進行檢驗,發現某些飲料苯含量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上限的3倍。其後,4種飲品因苯含量偏高而立即停售。

由於苯甲酸鈉由肝臟代謝,過去認為肝功能不佳者應盡量避免攝取。另外,根據實驗,苯甲酸鈉可能造成懷孕小鼠的胎兒生長遲緩、出生後食欲不佳,不少先進國家已規範孕婦及孩童食品不得添加苯甲酸鈉。

英國研究發現碳酸飲料中普遍添加的防腐劑苯甲酸鈉可能傷害細胞功能,事實上,過去已有學說指出碳酸飲料和孩童過動有關,添加的苯甲酸納也有可能致癌。

生物學家指出,腺粒體是細胞的「發電廠」,負責將氧氣轉化為能量,一旦受破壞,細胞便無法正常運作,很多神經退化疾病都與腺粒體受破壞有關,例如柏金遜症、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等。

而人體內的神經系統一旦產生退化,就立即影響肝臟功能,導致硬化,急劇降低人體抵抗力,令死亡機會率大增。

台衛生署表示,苯甲酸鈉在國內可添加在特定食品裡作為防腐用,國內有關苯甲酸鈉的限量標準比照世界衛生組織,等看到英國最新研究內容後,將再研議

去年大學畢業生起薪26700 比8年前少

勞委會:去年大學畢業生起薪26700 比8年前少

進入六月的畢業季節,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今天表示,根據勞委會的調查,去年大學畢業的起薪為新台幣兩萬六千七百元,較民國八十八年的兩萬七千四百六十二元減少七百餘元;民國九十年至九十四年連續五年的高失業率,間接影響到畢業生的起薪。

調查顯示,去年研究所以上起薪三萬一千五百六十七元,高於民國八十八年的三萬零三百八十八元。

勞委會指出,由於民國九十年至九十四年,台灣受到國內外經濟不景氣影響失業率均高於百分之四,連續五年的高失業率間接影響到畢業生的起薪。此外,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報告,全球化經濟及產業外移將影響產業的就業與薪資成長,台灣面臨的產業外移較其他國家嚴重,畢業生的起薪也受到波及。

勞委會說,根據調查,初入職場青年平均花一點九個月找到工作,其中專科程度花一點八個月找到工作,大學生一點八個月,碩士以上一點一個月。另根據青輔會所作的「大專畢業生就業調查」,大專畢業生找到第一份工作所需時間平均為一點七六個月。

勞委會說,根據調查,待遇並非青年人尋職的唯一選項,勞委會所作的青年勞工就業調查顯示,青年勞工初次尋職時考量因素包括:能學到知識技能(占 44.6%)、工作穩定性(占44.6%)、待遇高(占42.7%)、符合自己興趣(占38.2%)、能學以致用(占31.8%)等。

至於青年勞工(三十歲以內)的工作型態屬於全日工作者占百分之九十一點一,部分工時占百分之八點九。按年齡觀察,二十至二十四歲屬部分工時者占百分之十八點一,二十五至二十九歲屬部分工時者占百分之四點八,顯示青年初入職場有些先採部分工時工作,但隨著年紀增長,採全日工作的穩定型態達百分之九十五。

勞委會說,三十歲以內有將近六成持有證照,其中擁有「技術士證」者最多占百分之三十二點五,其次為「電腦證照」占十六點四,沒有任何證照者則占百分之四十一點三。

飛特族朝不保夕 啃老族賴家苟活

飛特族朝不保夕 啃老族賴家苟活

有一群新出現的職場「弱勢族群」,總數占高學歷社會新鮮人的一、兩成,值得關注,一種是沒有傳統穩定工作的「飛特族」,一種是尚未能獨立自主的「啃老族」。

六十九年次的朱欣怡(化名),是個打工「飛特族」,住台北縣,前年拿到某大學的資訊傳播所碩士學位,畢業後原本想進遊戲公司從事設計工作,但經過幾個月的面試求職,她覺得有的工作地點太遠,有的薪資太低,有的常要加班,沒有適合的,因此決定暫時不找正職工作。

朱欣怡開始到課業輔導班打工,排班等有課的時間,剩餘時間則利用本身其他專長賺零用錢,她從高中開始就投稿到報章雜誌,大學時還賣過虛擬寶物,工作之餘靠這個零星賺一點。但由於家裡有三個小孩,她念書時申請全額的助學貸款,畢業就負債幾十萬,加上沒有固定工作,根本存不下錢。

二十五歲的羅奕立(化名),是個依靠父母的「啃老族」,三年前從專科畢業,沒找過正職的工作,曾有朋友介紹工作給他,但他都是在短暫到職後,以不適合或不適應為由閃電離職。羅奕立打定主意,不從事職場上最熱門的業務或服務業相關工作,因此選擇性更少。

白天,他多半睡到中午起床,在家上上網、看看電視,偶爾出門找朋友吃飯聊天,羅奕立想靠網路創業,腦中經常盤算如何在機會多多的網路時代找到自己的利基,至於創業的資金,恐怕必要時還是向父母借。

如朱、羅之類的飛特族啃老族,絕對不是特例。是該怪這些年輕人不能吃苦、好逸惡勞,還是要怪生錯時代、碰上經濟下沉、景氣不佳?

薪水低 地位低 心情低

薪水低 地位低 心情低 75%上班族 自認是穿西裝的乞丐

1111人力銀行昨日公布針對一千多位上班族的網路調查,超過7成5上班族,自認是外表衣冠楚楚,內心卻空虛無助,為五斗米折腰的「穿西裝的乞丐」,而且是薪水低、社會地位低及情緒低落的「職場三低族」。

該公司副總經理兼營運長吳睿穎宣稱,調查方式是自己的方法,正負誤差只有三%。

調查顯示,認為自已心靈空虛的佔8.16%、口袋沒錢的佔36.73%,「兩者都是」的更高達55.11%。

吳睿穎觀察,台灣社會出現了兩種乞丐,一種是衣著破爛在路邊向路人乞討的職業乞丐,另一種則是在職場上,外表光鮮,但內心空虛,口袋空空,為著微薄薪水的工作而搖尾乞憐的乞丐,就是「穿西裝的乞丐」。

調查詢問是否想脫離乞丐命運,87%的上班族想改善,但也有13%不想脫離。不想脫離的原因,73%的人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做」,53%則因「職場能力不足」,47%則誠實說是因「懶惰」。

吳睿穎建議上班族,必須自我投資來增加職場專業及工作薪水,填滿腦袋與心靈,設定職涯目標,自然能擺脫宿命,成功賺得百萬年薪。

2008-05-21

最重要的事

最重要的是 要把最重要的事看的很重

史蒂芬 科維 成功學大師

能力 工作

不要祈求能夠獲得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工作 要祈求能夠擁有與工作相當的能力

飛利浦 布魯克斯 19世紀美國牧師

勇敢的真意

勇敢的真意是 儘管心存恐懼 依然向前踏出一小步

貝佛利 史密斯

你面對的障礙

你面對的障礙 其實是心理的籓籬 只要更積極應對 就可以破除障礙

克萊倫斯 克雷希爾 美國作家

想贏,要先認輸

想贏,要先認輸

想贏,要先認輸,再求突破,在好萊塢,有影星們意欲爭奪的奧斯卡金像獎,但搶在奧斯卡獎頒獎前一天公布的「金酸莓獎」,選出的卻是最爛女主角,也可說是眾星們最想遠離的獎項。

二○○二年,荷莉貝瑞打敗眾女星,得到奧斯卡金像獎影后,不久後,她卻因為在電影「貓女」中,被認為「只會賣弄身材,毫無演技」,成為「金酸莓獎」的最爛女主角入圍人選之一。

舉辦了二十多年的「金酸莓獎」,每年都由評審們選出他們認為演技最爛的男女主角,卻很少有人願意出席領獎,因此大家都認為,荷莉貝瑞八成也不會出席。沒想到,荷莉貝瑞不但盛裝出席 當主持人宣布她的名字的時候,還假裝一副不可思議地驚訝,雙手抱頭,然後興奮地說:「天啊!真想不到是我得獎!」隨後,帶著她所得到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盃上台,她的舉動讓現場的來賓與媒體幾乎都笑翻了。!

接過金酸莓獎之後,大家都很想知道她會說哪些話,只見荷莉貝瑞說:「各位評審委員們,辛苦了。既然我得到了這個獎,我也要跟我的經紀人分享。」當她的經紀人上台之後,荷莉貝瑞告訴經紀人:「下次接片子的時候,記得幫我挑一部好一點的片子,不要選這麼爛的劇本。」全場又是哄堂大笑。

接著,荷莉換上了正經的表情說:「從小,我的媽媽就告訴我,想贏,要先認輸,輸了就輸了,一個不敢接受失敗的人,也沒有權利接受成功的機會。」荷莉的一番話,激勵了在場的來賓,也廣受媒體的喝采,隔天,幾乎各大報的頭版都是她的版面,荷莉因此搶盡鋒頭。 不管你是非志願離職、被公司遣散、失業、被倒錢,或是創業失敗 愛情失敗,失戀 傷心難過是一定的,但是就接受吧。

有句話說「哪怕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天也還是要種蘋果樹。」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光抱怨並不會讓事情更好,但接受事實之後,往往可以找出另一道出口荷莉貝瑞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一個博士生自殺的故事

想飛──一個博士生自殺的故事

淒厲的吶喊聲,破門而出,毫不止歇的病房裡四處迴繞,周而復始的,又斷斷續續的,時有時無,聽來毛骨悚然,高低音切換,我聽得不太清楚,很努力才拼湊出其中一句話:「還我兒子來,還我兒子來……」

每一次病發,阿春姐總是使勁的地上打滾,高聲吶喊:還她的兒子,我剛來醫院報到,根本不明白誰搶走她的兒子?為什麼沒有還她?

「她真有兒子嗎?」
「為什麼要人還她?」

護理長冷冷回我一句:「死了。」

死了?

好懾人的一句話,為何死了?

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調查,終於查出蛛絲馬跡了,阿春姐沒有說謊,她的確有個兒子,留美的,取得博士學位,本來鵬程似錦,可惜……

她的故事該從這裡開講,前年的春季,兒子告訴她正在趕寫論文,即將完成,等口試結束便可取得學位時,阿春的臉龐露出了愉悅的神情,心想,多年來的辛苦,總算快有了回報,再等一等,不會太久的,這天真的快來臨了。

兒子衣錦還鄉時,也是卸下重擔的時刻,她想享享清福,最好兒子趕快生個兒子,好讓她含飴弄孫,想到這兒,阿春忍不住笑出聲來。

當天準備了三牲酒禮,四果供品,在祖先牌位前點燃了三柱清香,口中唸唸有詞,感謝祖先們的庇佑,讓子孫有了光明前程。

光明前景?

對的,前途好光明。

阿春愈想愈樂,看來拜一處是不夠的,她到市場買了更多供禮,騎著單車繞著小路到了隔壁村的佛寺,村子裡的三山國王廟,市區裡的關聖帝君廟,山上的天公廟拜祭,靈驗的陳靖姑廟,普陀庵,淨光寺,幾乎全縣的寺廟全拜透了,她心想,如果沒有意外,兒子下個月就會返國了。

盼望的時間總是漫長,昨天與今天之間彷彿三個月,阿春度日如年等待兒子學成歸國,偶爾一個星期會打上一通電話了解進度,兒子都回她快了、快了。

阿春逢人就說:「我兒子快當博士了。」

「不是當,是取得才對。」村長伯修正他的話。
「當它那麼多,都一樣啦。」

的確都一,一字之差,根本阻擋不了阿春的歡喜,樂在寫在臉上。

一個月很快過了,阿春心想應該取得學位了吧,當天晚上,她隱忍住睡意,終於撐到兒子在美國的清晨了,她撥了一通長途電話給兒子,可是無論怎麼打,就是沒人接,又試了幾回,還是沒有人接。

「怎麼睡這麼熟?」

從來沒這樣子過呀,一語成懺,兒子的確睡熟,而且長睡不醒。

那一夜,在美國的兒子走出了西雅圖的家,在冰冷的風中散步,瑟瑟的涼意,一股腦的往裡竄,他又折返回公寓,電越過他家的樓層,直達頂樓,他打開安全門,站在邊邊凝望,他從口袋裡取出了一包煙,他點了一根,白色的煙霧緩緩飛升,他吞雲吐霧了幾口,眼中無神的望著遠方,長吐了一口氣,扔掉煙蒂,他伸手把手提袋中的物品全取了出來,其中一張是遺書,平整的擺在地上,用一塊磚壓住,爬上屋頂圍牆,把手攤開,做出飛的姿勢,便縱身一躍而下了。

砰的一聲,整個身體摔在一輛箱型車上,壓出一個人形。

隔天清晨,大約五點多鐘,一通急呼呼的電話,像催魂使者狂扣著,阿春睡眼惺忪醒來,翻譯透過電話告訴她,兒子自殺身亡的消息,她的心防完全碎了,嚎啕大哭起來,口中喊著便是那句話──還我兒子來。

兒子留有遺書,這麼寫的:「媽媽,我好想飛,但一直飛不起來,最後我用飛的方式結束了自己,請求原諒,你的願望我替你圓了,博士取得了,畢業証書可以拿到,這些年我真的很辛苦,累了,很想睡個長長的覺。」

事件發生後沒隔多久,媽媽便住進了精神病院,一直到我遇到她,才從護理人員口中聽見這個故事。

我是負責她的心理治療師,定期的把她從病房請了出來散散心,到診間聊聊,就這樣我宛如裁縫師,把零零散散的碎布,拼出了大花布,我終於在凌亂的思緒裡找出故事的大約雛型。

她與所有的父母一樣,對孩子有期待,希望他名列前茅,出國留學,得了一個好學位返鄉,從小他便被安排一切生活,幾點回到家,幾點吃飯,幾點洗澡,幾點讀書,完全照表操課;
星期一至星期日都有課程,周一小提琴,周二英文,周三繪畫,周四作文,周五舞蹈,周六數學,周日理化,時間排得滿滿的,連喘息都難,她常告訴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全聽進去了,非常用功圓媽媽的夢。

阿春的兒子有許多玩偶,那是儘有玩具與伙伴,左右手各拿一仙,便玩將起來,他也有許多機器人,用搖控器操弄著,左轉右行全數由他,這與他自己太相像了,他的生活就像沒有生命的傀儡人一樣,一條線牽著他的人生組曲。

阿春的兒子最想約個朋友出去玩耍,像所有的小朋友一樣,到河裡戲水,到野外扔泥土,到溝渠裡捉魚,山中採果……。

「不行!」

這是阿春的唯一反應,她認定孩子的責任就讀書、寫功課,考試得第一,心裡想的,口中唸的,全是那一科一百,那一科九十九,別人聽來乏味,她可喜不可抑。

他常一個人站在自家的陽台,遠望一起上學的同學、朋友打球,玩遊戲,我只能在讀書之餘,偶爾出來透透氣,看人家打球,可是如果觀賞的時間太久,媽媽就會馬上阻止,拉開嗓門嘶啞吶喊他回書房讀書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學畢業了,媽媽安排進入一所升學率極高的私立中學,高中順利考入第一志願,大學畢業後,馬不停留美深造,不到二年取得碩士學位,直攻博士,很順利的按著媽媽的夢想前進,結局卻是跳樓自盡。

媽媽的設局原來是陷阱,一步步讓他掉入其中。

阿春在病房裡一想起心肝寶貝,罪惡感上身,兒子三番兩次告訴她快要喘不過氣來,淹到鼻子了,呼吸困難,她都置不理,未當一回事,以為只是單純的過敏症,服服藥就好了。

或者根本視之為無病伸吟,亂講的。

「再這樣讀下去會死人的?」
「亂講,不讀就沒有飯吃,死得更快。」

兒子斷斷續續吐了好幾次苦水,都被阿春的棉花掌檔了回去,兒子也就斷了機會了;
有幾次,他欲言又止,把話更生生吞了回去,反正媽媽不愛聽,也聽不懂,說它幹嘛。

本來天真活潑的孩子,從此悶悶不樂生活變得很公式化,上學、放學,回家、洗澡、作功課,考出好成績,單調中帶點無趣,媽媽把所有的期待全放在這個獨生子的身上,壓得他完全無法喘氣。

阿春的兒子開始學會隱忍壓力,把壓力箱打開來,一次又一次的壓力往裡裝,但箱子終究有尺寸的,一年,二年,三年,終於滿溢出來,像洪水一樣,四處流竄,直到受不了。

生不如死?

我終於弄懂它的意思了,當一個人覺得死了比活著更快活的時候,自殺的陰影便隨之而來了。

好久沒去看阿春了,明天收拾一下行囊,帶點點心,想去看看她。


《想飛:教出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不一定要做優等生,但一定要有快樂的人生。我們期許中的孩子,應該是會生活、懂生命、能思考的獨立個體;而教育該做的,並非是把每個孩子都教成資優兒,而是要幫助他們找到真正想做、能做的事,悠遊翱翔在屬於自己的天空……


作者:游乾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

2008-05-20

真正的財富 

真正的財富,只能用你生活的品質來衡量。
只有當你能依自己的方式過自己的生活,
你才算是真的擁有財富

解決問題的黃金定律

解決問題的黃金定律

當你認為你已經耗盡所有的可能性時,記得一件事--你並沒有真的耗盡

每項問題

每項問題或困難當中
埋藏了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益處或機會

拿破崙 希爾 美國成功學作家

學佛的目的


一、學佛的目的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
是什麼?就是我輩眾生了生死脫輪迴的問題。因此,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
百餘會,他的目的,就是在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眾生同成佛道。而我輩眾
生,研究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十善,實踐六度萬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
離苦得樂——最後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話是兩條,而仍是一事。轉迷成悟在於求真理,是屬於解;離苦得
樂在於修聖道,是屬於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離苦;如果因修道而離苦,
自然也可以開悟。所以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仍是一體兩面,一個目的


人在面對困境時

人在面對困境時 會有否認 憤怒 討價還價 沮喪 與
接受的5個過程 心理越健康的人 走過這五個階段的
速度越快 也愈能早日面對現實採取行動

大師輕鬆讀 壓力是成功的跳板

管理很簡單

管理很簡單 只要合乎邏輯和常識就可以了

如果你在做的


如果你在做的不是你喜歡做的
別再做下去 若等到四十幾歲
再來思考 就太晚了

諾貝爾化學得主 戚凱羅

2008-05-17

何謂工作

只要你不願意做 卻被迫去做的事情 都可稱為工作
如果你不想工作 有兩個方法

1. 改變你的態度
2. 把你的職業變成一項自己熱愛的活動 由於你非常樂意做這件事
所以必要時就算沒有酬勞你也願意付出

大師輕鬆讀 毛語錄

2008-05-16

心靈的運動家


作者 :丹 米爾曼 Dan Millman
出版商 : 海鴿文化


心理影響生理
如果大家的技術水平都差不多的時候
心理的特質就有絕地性的關鍵

往往越是傑出的運動員 他的心理素質越堅強
不會被輕易擊倒

她們透過優越的運動能力來表現出她們堅強的心理素質

本書共有三大篇
第一篇 了解遊戲規則
第二篇 才能發展
第三篇 將心靈運度付諸行動

遊戲的規則就是大自然法則
順應自然 勿逆水行舟 物盡其用 化阻力為助力 化危機為轉機
不要一昧的反抗

對競爭對手的想法
在心靈運動家的心中 已經是不存在有一絲一毫的對立想法
他們視其敵手為老師或是競賽的夥伴
因為她們會激發自己最佳的能力

保持 簡單 輕鬆與自然
把心放軟 感受一下隨風逐流的感覺

我注意到小孩子玩的方式 輕鬆 不經心 就像貓一樣
我領悟到 每個人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但是大人卻比她們多承受心理 生理 情緒上的干擾

萬全的準備

所有的冠軍 都能完成那些別人不願意做並且覺得無聊的事

如果我有六小時的時間可一棵樹
我會用前四小時的時間磨利斧頭 Abraham Lincoih

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有他一定的醞釀期 而且一定按照他自然
的過程逐漸形成 心靈運動家則以充足的準備 迎接他的到來

困難的定義

困難並沒有其絕對的意義 但是他關係到你所做的準備
如果你已有充足的準備 滿足身心等各方面的需求
對於你來說就沒有什麼事是困難的

我們所計算的 並不是你花了幾小時投注其中
而是在那幾個小時中 你投注了多少心力

放鬆 : 身體潛能的關鍵

培養好放鬆的力量 不管是在體操界 任何領域或是每日的生活
你的動作都會呈現新的一面 變的比較省力 優美 速度上亦有改善
形成一個富協調性的反射動作






2008-05-14

如何用言語讚美孩子

如何用言語讚美孩子

現在你已經瞭解讚美對孩子的正面行為有多麼大的力量了,而且很重要的是,你必須確定自己的讚美是有意義的。當你讚美孩子時,請務必將以下幾點謹記於心:

誠心誠意最重要
即 使偏差孩子自認與你平等,但還是會有自殘形穢之感。大多數我輔導過的偏差孩子都不相信父母是真心讚美他們,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讚美都不是發自真心。透過第二 天學到的使用理解力量的策略,現在你更能表現出你的誠意了,因為你已經可以用更正面的角度來看待孩子。你知道他不成熟的情緒及偏差行為,並不是他自己要這 麼做。為了讓自己能誠心誠意,你必須更誠實地讚美孩子,而且是發自內心地說出來,像是「你能準時回家,我真是以你為傲。」

你讚美的更具體,會讓孩子覺得更真誠,也更有效力
用 具體的話語讚美孩子,可以增加對他評價的誠意,也能幫他正確地瞭解自己做了什麼正確事的。你可以告訴孩子說:「謝謝你說了請和謝謝你」,能讓孩子瞭解自己 正在做的是種正面行為。你這麼說的話,會比說:「你今天表現的很好」更有效。你說:「你幫我把東西搬上搬下卻一點怨言也沒有,真的讓我好高興」,會比你 說:「我們一起去買東西時,我很喜歡你的做法」要來得好。

少即是多
為 了避免孩子覺得你不夠真誠,請你用正面的方式來評價他,然後就別再說了。請你說得簡單點,像是:「你今天在店裡面真的好有耐性」。不斷重述只會降低讚美的 影響力。如果他聳聳肩,表現出一付不在乎的模樣,你也別被他騙了。你不用為了說服孩子而告訴他說:「厚,如果我是你的話,絕不可能像你一樣能應付得那麼 好。」

孩子聽到你的讚美會覺得很開心
相信你使用正面字眼讚美孩子的力量,而且說過之後就別再一直說了。

顯示前後差別
讓孩子知道他做了什麼跟以前不同,以及這麼做為何對他有幫助,是很重要的。

「謝謝你沒經過我的要求,就自己把桌上的書收拾乾淨了。你這麼做,真的能讓我專心清理廚房。」

「當我在講電話的時候,你願意走過來餵狗狗吃東西,真的讓我很感激。」

越快讚美越好
在 你看到孩子做出正面行為時,請儘快讚美他。你拖得越久才讚美他,能影響孩子日後做出這種行為的慾望及動機就越小。當然,有時你會錯過了讚美孩子的黃金時 間,特別是在一開始時。不過你還是可以告訴他說:「我很認真告訴你,我注意到今天你願意跟弟弟一起玩玩具了。你真是體貼。」

讚美要多樣且隨機
當 你讚美孩子時,請避免每次都使用同樣的話。讚美的字眼越多樣化,就越能打動孩子的心。請你花一分鐘想想以下情形:如果有人每天經過你面前用同樣的語調和行 動跟你說:「嗨」,你的注意力很容易就會被其它事給岔開了。如果那個人表現得更活潑,或是問你一些問題,你可能會更注意到他。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不錯的事, 而你每次都說:「做得好」,這句讚美會逐漸失去了意義。孩子會覺得你只是不經大腦就脫口而出,而且他還真是沒說錯。使用不同讚美的字眼,會讓孩子認為你的 讚美誠心誠意,並且會樂於接受。

不要隱瞞
有些父母很害怕萬一太常讚美孩子,反而會遭致他的反感。其實只要你是發自真心誠意,而且沒有過度讚美孩子,我不認為任何讚美孩子的正面行為的話語可稱之為過度讚美。

(本文擷取自「10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一書,由新手父母出版社發行)


2008-01-26

建立信任

由整個社會風氣構成的現象..顯示教育的失敗
(中國時報獨立評論 莊佩璋 2006.01.18 )

十年前,我帶年僅三歲多的兒子到美國旅行,寄宿親戚家。親戚拿個全新的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給我,說:「這裡規定兒童一定要坐汽車安全座椅,這個給你用,因為是借來的,請儘量不要弄髒,我還要還人。」

兩週後,我不再開車,他拿著半新不舊的安全座椅到量販店辦退貨。店員一聲不吭,錢全數奉還。
親戚得意地對我說:「美國的商店,兩週內都可憑發票退貨,所以我們常來這裡『借』東西。
有些大陸人甚至連電視都『借』哩!你說,美國人笨不笨?無條件退貨的漏洞這麼大,他們竟然都不知道!」

隔年,我到日本,在當地做事的台灣朋友招待我,出入都開車。我問:「
東京地狹人稠,不是很難停車嗎?」「沒那麼嚴重啦!政府規定要有停車位才准買車,
所以車子並不像你想的那麼多。」他說。

「哇!那你有停車位嘍?一定貴得嚇死人對不對?」

「你怎麼跟日本人一樣笨!先租個停車位,等車子掛牌後,
再把停車位退掉,不就解決了?」

幾天後,換成日本朋友招待我,待遇淪為兩條腿加地鐵。
他客氣地說:「東京養車容易,養停車位難。所以只好委屈你擠地鐵了。」

我馬上向他傳授「破解之道」。

沒想到他沒有「悟道」的狂喜,只淡然說:「真要鑽漏洞,其實到處都是,比如家母住在鄉下,
我把戶籍遷過去再買車就可以了。但是,我實際上就住東京,沒停車位卻買車,
左鄰右舍會怎麼看我?開車上班,我怎麼面對同事、上司及正派的人不會這樣做。」

美國商店無條件退貨的機制與日本到處漏洞的法規,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當「信任」瓦解,
社會也會崩潰。也因此,他們可以容忍政客做錯事,卻不容許政客說謊。

台灣呢?

我們則是「假到真時真亦假」,每個人都虛虛實實,整個社會是在「懷疑」的基礎上運作。
但即使已是防弊重於興利,結果還是「敢的拿去」。

中國「信託」的「信用」卡,遭「卡神」套利百餘萬元,社會卻站到「卡神」那一邊。「信託」與「信用」,
難道是反諷?想法思維影響行為,而個人行為又可擴及影響企業服務、社會運作。

記得去羅馬搭乘地鐵時,發現有售票機卻沒有驗票機。當場起了疑惑,到底要如何確認乘客有沒有買票?
那這樣地鐵不就鐵定虧錢嘛?這是我們的習慣想法,總是想要替自以為是的小聰明或貪小便宜尋求應對之道。
對於義大利人而言,我們會問這種問題才奇怪。搭車為啥不買票?乘車怎麼可以不買票呢?兩方想法當下有了差異。

如果你真想知道是不是可以不要買票搭車?可以,的確可以入站搭車,但是你要確保不會被富有正義感又雞婆的義大利人發現,
因為他八成會去舉發你。到時候罰款可就是車價的數倍,而且丟臉還丟到國外去,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建立信任,不容易,卻很重要!"人而無信,不之其可也"不知在當今"唯利是圖"之社會中是蠻諷刺的事!

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
在紐約.有一次參觀有名的「大都會博物館」。付了錢,
櫃檯給我們一個約10圓台幣大小的金屬片門票,有兩條夾子。方便我們別在衣領上。
友人告訴我參觀中途可以隨時出來,如果還要再進去,門票就不用繳回,可以憑原本的門票再進入。
確定不再進去參觀,就把門票丟入門口的壓克力玻璃櫃中。

我問:「門票的形式、顏色有每天換嗎?」朋友回答:「沒有」「那會不會有人把門票帶回家,
過幾天再來呢? 或是10人進去只買5張門票,其中一人再把門票帶出來給其他人?」

朋友大笑:「只有台灣人會這麼想!美國人想法單純多了,進去就是要買門票,不再進去,
就繳回門票。基本上美國人相信大家都是守法的好人,所以門口工作人員很少。」

剎那間讓我覺得很慚愧,我們的防弊多於興利的觀念,鑽漏洞的念頭竟是文化的一部份。

最近幫台積電上課,發現台積電的餐廳跟科學園區的其他廠商一樣,採用外包模式,
一樣乾淨整潔明亮。所不同的是餐廳沒有人幫你打菜,要吃什麼一切自己來,
發水果的地方貼了一張紙條--每人限拿一袋(洗好切好的)。連入口處也很少有人在管,
進餐廳自己用識別證刷卡,月底自動從薪水中扣除。

一位台積電副理告訴我:有一位員工被抓到吃飯沒刷卡,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開除了。

我發現: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彼此方便,成本自然下降,工作也越愉快。
相反的彼此猜忌.防範、圍堵、監督。不但降低生產力,工作也被動,不愉快

各位親愛的夥伴.您是否也發現.當您和週遭朋友.同事.處於信任的環境中.
做起事情來都非常的有效率.而且默契十足.但是.處於猜忌和不諒解的情形下.任何事物都進展的很不順利..。

您了解了這道理.從現在開始.就將心胸打開.用開放的心情.信任的態度.來對待每一位夥伴.
或許剛開始會發現.吃了很多虧.大家都還是防來防去...那是因為您的夥伴還不習慣您的處世態度,記得:

堅持.....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堅持才能天長地久。

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