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09-28

心情好時

心情好時
擁抱感激
心情不好時
要保持風度

別為小事抓狂作者
理察卡爾森

教育之道無他

教育之道無他
唯愛與榜樣

19世紀德國教育家

喜愛的東西不一定要擁有

喜愛的東西不一定要擁有
反而遠遠的觀察有另外一種美感
擁有説不定是種負擔
也沒有當初那麼喜愛程度

Jimmy

新生活運動六訓

蔣公的新生活運動六訓:

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

2009-08-13

擔憂問題

擔憂問題會發生
問題還是會發生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
真的要憂心以後多的是時間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作者 丹米爾曼

2009-06-23

狗狗四種類型

1.膽大之配型
2.大而化之型
3.順從型
4.敏感型

真愛

真愛三元素

1.激情 你和它只有責任嗎?
2.親密感 有事情可以說 說完很舒服
3.安全感 可以走自己人生的道路

傷自尊心 不會誠實
時間拉長 裝子彈上
兩個人 不要有結論

不又過度扭曲自我人格

美麗的愛有尋找 之後是經營

2009-05-13

她還很小

現在我覺得她還很小
現在也才大一而已(應該是四年級)
所有的想法 成熟度都還很嫩吧

好希望他能夠快速成長 快快長大
讓我們兩心智都能夠差不多

她大一就交男朋友囉
這點倒是比我快
希望她男朋友能好好待她
讓他對愛情有個很好的憧憬

要不然我還要收拾他的爛攤子
講的她到最後一定要跟我在一起似的 哈哈

其實我自己成長倒是很慢
自己可以多加油

請你快快長大 !!!
不要讓我等太久....

2008 3/5

做不到的事情

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只有不願意付出的代價

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 朱學恆

夢想成真

夢想成真
最有力的工具是
用不同方式看同一個問題

(課堂上的觀點) 作者 蓋瑞胡佛

2009-03-11

快樂的15個習慣

快樂的15個習慣

人類是唯一能創造自己命運的動物,而人類卻遲遲無法覺悟。
——心理學家與哲學家柏格森

日本最有活力的工作人,九十八歲的醫生日野原重明現身說法,在他的哲學裡,15個「習慣」創造出快樂的人,人類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一切就看你如何用「習慣」造就自己。

人皆由「習慣」所造就

日野原在他的書中說,「所有人皆由『習慣』所造就,身、心皆然。」

從一九七五年開始,日野原一直在提倡,「自己的健康自己捍衛」的運動。
他仔細研究一下有那些習慣對自己有好處,既然知道有好處,
就要養成「毫不遲疑、當下實行」的行動力。

攝取品質不佳的食物、食用過多鹽分、抽菸、過量飲酒、
食用太多動物性脂肪、黃綠葉菜類攝取太少、運動不足……,
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壞習慣,日野原建議,若能夠及早轉個方向,
待年長或年老之時,便不會染上所謂的「成人病」

也就是說,許多疾病都是長年以來的壞習慣所造成的。

日野原向來認為「成人病」之名,應該更改為較具行動力、
自發力的「習慣病」才對(英語為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s)。

經過了他二十年的倡導,日本終於在平成八年(一九九六年),
由厚生勞働省更名為「生活習慣病」。

活力充沛又樂在生活的日野原,唯一感到驕傲的健康祕訣,
就是他的好習慣。這些歷經九十年所培養、持續不斷的好習慣,
時至今日,仍是他的無價之寶。

習慣1:心中永保愛

日野原之所以充滿活力,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愛存在於心中。他向來相信喜悅或歡樂只要有人分享,快樂的程度就會更加擴大。更喜樂的生命,必須包含更多的愛。

習慣2:抱持『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

日野原也相信,那些願意克服自己的缺點或弱點,並習慣存著「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的正面想法的人,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刻,都能夠展現樂於堅持的強大毅力。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於習慣有如此定義:「所謂習慣就是不停重覆的動作」。

養成對任何事情都持有正面的想法,也是一種必須要培養的新習慣。用這樣柔軟的思考方式試著重組我們的人生,一定可以感覺到從明天開始的每一日,更為光輝、明亮。

習慣3:挑戰新事物

如果在年輕時就養成挑戰新事物的習慣,發覺自身才華的機會也會隨之增加。那麼,一生中就可以看見無數次繁花盛開的瑰麗風景。

日野原說,若想永遠保持年輕的心,就要試著對某種事物保持高度的關心。而且,還要試著去挑戰看看。只要抱持這樣的心情,老不老一點都無妨,就讓向前行的勇氣,好好地發揮能量。

習慣四:鍛鍊自己的專注力

日野原強調,一個人有專注力,看起來就會非常朝氣蓬勃,但如果缺乏專注力,什麼事都無法順利進行。「最糟糕的是就此意志消沉、自我放棄,」日野原說。

培養專注力,需要某種程度的訓練才行。也就是說,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就養成注意力集中的習慣。

為了鍛鍊自己的專注能力,日野原採用的方法是──無論多麼短暫的時間也要有效利用,絕對不可白白浪費。

日野原建議對於生活時間不太固定、或已經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人,時間再如何充裕,也要在一天當中固定抽出三小時左右,完全用在研讀或自己的興趣上。毛森江每天也只排三分之二的工作行程,另外三分之一的時間約三個小時,他都拿來讀書。他所設計的住宅,書房一定扮演一個相當主體的角色,讓全家人都可以在一個書房長桌上讀書。

習慣5向心目中的典範學習

人生要如何規劃才好?

日野原建議,如果實在無從下手,先尋覓一個你心生欽羨的典範也是個好主意。

習慣6感受他人的心情

日野原常常出國,經常看到外國人有體諒他人心情的習慣。

要感受他人的心情,一定要先能讓自己寧靜下來,細細體會。

十七、八年前,林炳輝曾經在台北租屋而居,那段時間,白天他在營造公司上班,夜裡常跑伊通公園畫廊,看到裡面布置整潔,空間素雅,開始引發他想要居住在這樣空間的想法。於是他開始把沙發去掉、電視機去掉,不斷地割捨,然後開始在潔淨的空間插上一朵小花,泡一杯茶,開始可以安靜讀書、探索內心世界。「因為環境影響你的視覺,你就可以安靜地坐下來,」林炳輝說。

多接近大自然,可以讓自己的心更柔軟,更敏銳。專研園藝治療的台大園藝系教授張俊彥指出,美國有所謂的園藝治療師,種植花草,可以舒緩腦波內的緊張度,並且有助恢復注意力及疲勞。

習慣7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

日野原說,如果你自己架設好一組品質優良的天線與接收器,你就更有機會遇見美好的事物

習慣8比八分飽在少一些

日野原維持健康的方法,就是對體重的控制。有的靠飲食控制,維持適當的體重,有的則靠規律的運動。

忙碌時,他常常在吃飯時間拿出牛奶與餅乾。

「大家都知道吃飯只要吃到八分飽就好。在吃到太撐、吃得太飽之前就停手,內臟的負擔比較小,對健康有正面的好處,」日野原說他現在超過九十歲,「六分」左右就足夠了。

百分之五十的死因是壞習慣所致。

習慣9 : 對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


每天清晨,日野原都會喝一杯加了橄欖油的蔬菜汁。這種自製飲料可以穩定膽固醇值,又可以在忙碌的上午,輕鬆地補充體力與能量。這個習慣,他已經持續了三十年以上。

晚餐常會有聚會或晚宴,這種場合的料理多含有過量油脂,到處充滿了卡路里攝取過量的危險。遇到這種情況,日野原都會先從沙拉開始取用。

但他建議偶爾有宴席時,對美食也不用過於敏感,多吃一點,過幾天再少吃一點,讓多出的一、兩公斤體重降下來就可以了。

習慣10:能走路就走路


同時與飲食生活的混亂共存的,常常是運動不足的問題。但是,對每天忙亂過日子的現代人而言,要額外找到運動時間,實在是難如登天。所以日野原自己就做到了能走路就走路,因此他在醫院裡上上下下、跑來跑去,不坐電梯,走樓梯;搭捷運時,也盡量走樓梯,不搭手扶梯。

習慣11 : 與更多同好享受運動時光

找同好一起去運動,也是必須培養的快樂生活好習慣。

即時找不到人一起去運動,只要每天規律地去運動,自然就會碰到一些運動同好。如毛森江每天早上五點半就到台南市的YMCA去晨泳,每天都會遇到前來游泳的九十歲婦人。

習慣12 : 發現更多樂趣

健康與否,就看自己夠不夠朝氣蓬勃,而夠不夠有活力,也全靠心情決定。

要讓心靈變得更平靜、豐富,該如何做才好呢?

日野原建議,就算面對累死人的工作,也不應該長吁短嘆、以為時運不濟,反而要振作精神、想像完成後的成就感。

並且,一邊以正面思考來鼓勵自己,一邊務實地動手完成,積極進取地挑戰難關。

習慣13 : 調節壓力

沈重的壓力必須明快地紓解及調整。

紓解壓力的一個方法是,不要讓憂慮的事情一件一件累積。

習慣14:反身自省,要求自己(責任總是在我)

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創作的《青鳥》是一齣著名的戲劇。故事的梗概是「千山萬水尋找代表幸福的青鳥,最後,卻發現牠不在天涯海角,而是好端端地待在家中」。青鳥欲訴說的就是,所謂的幸福就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掌握住屬於自己的青鳥

建立明朗、樂觀的生活方式,設立人生的願景,隨時掌握住屬於自己的青鳥,必須常常反求自己。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曾端真,從中興大學農業教育系畢業,曾擔任幾年的國中生物老師。可是她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從小想當大學教授的願景,二十六歲結婚後,辭去國中老師的鐵飯碗,住在師大路。

三十一歲考取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拿到後,中間還到中山女高當輔導老師,三十六歲考取博士班。一路念下來,終於在四十歲拿到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的博士學位,不僅達成個人願景,還考取心理諮商師執照,每週有一個晚上到一家基金會做心理諮商的工作。

現在年近六十歲的曾端真並沒有停止學習,還自己花費三年時間,預計用一百五十萬元學習費用,跟住在美國舊金山的一位心理治療訓練師史坦(Henry Stein),每週進行一次為時一個小時的電話教學學習,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跑一趟舊金山三天,親自學習阿德勒心理治療。

曾端真在給人做心理諮商時,很強調每個人要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形態,以此生活形態,來選擇適合這個生活形態的工作。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她說。也就是說,自己將來想要做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往那個方向,掌握時間,充實自己、準備好自己。

「人生快樂之道在多元,重點是當自己有困擾時,就要變,用原來的方法讓你不快樂,就不要用原來的方法,」曾端真說。

習慣15:不要盲目、非理性地方遷就於習慣

不管是藉由寫日記、寫年記的方式,或是經過禱告、內觀,萬一你發現到今天為止走的是錯誤的道路,只要換一個正確的方向即可。

日野原一直在強調,習慣可以造就一個人,但是,並不是要大家盲目、毫無理性地固執於一件事。有時候,描繪出一幅美麗願景之後,才發現到今天為止的習慣,與這樣的願景格格不入。這種時候,彈性改變一下思考方式,再營造出另一種適合的習慣就好了。

「台灣老闆賣一台電腦,只賺三百元,大家拚得要死,完全沒有生活品質。這究竟要做什麼?」李仁芳感嘆連連。

要做出優雅、高獲利的產品,要先從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開始。

正如同日野原在書中所說的:

「禽鳥的飛行姿勢無法改變,
動物爬行的方式、奔跑的姿勢難以調整,
但是,人類可以更改自己的生活方式。
改變日復一日、重複千百回的行動,
形成新的習慣。
選擇新習慣與否,靠的是人類的意志。
人類有選擇的自由,
經由意志力與毅力,
可以形塑出全新的自己。」

迎接新的一年,形塑出全新的自己。「生活幸福感會出來,」林炳輝在他陽明山上的食養山房的禪風茶席上,看著窗外午後的一片綠意說。

對你而言,人生的清晨也許已過,但是人生的午後還長得很,你要如何走呢?

2009-02-17

看淡

對事沒有得失心
也就是把事情看的很淡

金庸

2009-02-15

辦公室的相處倫理

在瞬息萬變、價值觀混亂的社會,人心愈來愈茫然不安,轉向追求內心的清明與安定,成為新趨勢。以研究禪學、指導禪修知名於國際的聖嚴法師,從觀照己心的觀點,談如何面對生命中的任何一種情境,都能不慌不亂,從容處理。

與平輩的相處之道

平輩之間的相處,不可猜疑、不能忌妒、不得輕視、不要攻擊,但應當有公平的競賽、合理的進退。要把平輩當做互助互惠的伴侶,而不是比高比低的對手。

人與人相處,主要是誠懇、同情、關懷、尊敬。這幾個項目應該是對於任何立場的人都很重要的。因為人人都希望不受騙,只要受騙過一次,下一次就不相信你。但是有一些人喜用手腕,即一般所謂的用「術」來帶人。用「術」來與人相處,短時間會有許多的便利,時間一久,他們的計謀被發現之後,人家就會害怕與他們相處。善用術的人,溝通的時候會用手腕,運作的時候會用手腕,讓你不自覺地被他套住。因為他用術的時候,就是利用別人的弱點,利用自己的優點,來控制人。不學無術之人,令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遇上不學有術的人也一樣麻煩。技術的「術」,它的原義應該是管理的方法,然而化為心機、令人感覺到是陷入被預設好的圈套,像這種方式的術應該避免。
誠懇是真心的,欺詐則是不真心的,這是非常重要的。誠懇就是要由諒解他人、關懷他人、尊重他人,獲得他人的信賴。

對一般平輩,若能多多付出你的關懷、同情和諒解,他們也同樣會給你多一份關懷、同情和諒解,但也有少數人不會給你回饋,甚至會認為你的關懷是應該的。然而,真的要與朋友、同事相處得很融洽,主動地付出你的關懷、同情、諒解,是非常必須的。

與屬下的相處之道

至於要如何與部屬相處?首要是尊重部屬,不要把他們當成工具來看待,也不要把他們當成墊腳石來利用,應該要把他們當成共事互利的夥伴,是自己的手足,希望他們能更努力、更有成長,要不斷關心、照顧、提拔他們,處處為他們設想,替他們解決困難、承擔責任。

雖然有些人提攜不起來,因為限於先天的資質、條件,任憑你怎麼訓練他,他就是無法自立、自主。但是一家公司或機關,如同機器一樣,有大的齒輪,也要有小的齒輪,要有大的螺絲釘,也要有小的螺絲釘,所以還是要一視同仁關懷他們,協助他們,照顧他們身心的健康、家庭的安定、工作職務的勝任愉快。假使主管們都能夠這般地付出無盡的關懷,一定能與部屬相處得很好。

對於新進員工,則要讓他們深刻地認識企業文化,並領會未來的使命感,但絕對不要趕鴨子上架,愛之適足以害之。新進員工進步快當然很好,進步得慢些也是正常。一旦他們在基層待久些,任何人都會期望自己能夠成長。因此,在新進的階段,對他們的期許要高,訓練要認真,質的要求則不能太高,使他們內心充滿了希望,卻沒有心理上的壓力,要讓他們自己期望自己,把工作做好。

與上司的相處之道

至於如何與主管相處?
做上級的人,多半是喜歡部屬跟他們有良好的默契,能為他們分勞解憂。不與上級頂撞抗爭,為他們少製造麻煩,多一點幫助。

應該替上級的人設想,在工作發生困難時,首先自行克服,不要老是提出問題,讓上級的人頭痛,上級交下的任務,如果不是很匆促的話,最好能自己用心去研究,盡力去考察,以全心全力來達成任務,擬妥幾個可行方案,提供上級選擇,請示上級指導。不要把任何問題都推給上級去處理,發生任何狀況,不要都等待上級的人來解決。因為主管需要的部屬,是能夠幫忙他們分擔責任與工作的人,而不是時常找他們麻煩的人,何況只有經辦人自己對他所經辦的工作最熟悉,要不然,主管何必任用他?主管階層的人一定很希望能用到得心應手的部屬,不僅是能用他們的手或腳,而且能用他們的頭腦和心。

身為部屬的人遇事都當為主管階層的人設想,而且要為他們分擔部份責任,不要盡把責任、過失推到上級主管去。中階主管也不要輕易運用上級的權威,任何事情都說,這是上面交代要這樣辦的,經常不替上級負責任,只管傳達命令說這是老闆講的、這是老闆的意思;應該要說,這是經過決策層次召開會議決定的,依實際的情況,需要這樣子做。一個機構的決策層次,大概包含董事長、總經理、主管群、顧問群等,最高的、最後的決策,當然是老闆的意見,雖有其主觀的成分,但是也必有其客觀的因素。因此已經通過中階幹部而提出的意見,中階幹部就不可以說這是老闆要交辦的事。

中階主管平日則要常常對部屬說,這是老闆對員工們的關懷,這是老闆的道德理念,這是老闆說的公司理念,這是老闆的經營哲學,這是老闆對員工的勉勵,這是老闆希望完成的社會責任等,如果能這樣做,便會將老闆鞏固成這個機構的領導中心,是精神的、方向的,不是權威的、高壓的。

在這方面,位於中階的主管們以及為人屬下的人,對於上級交代的任務,必須弄得清清楚楚,然後化成自己心中的任務,將自己變成老闆的化身,全心投入來完成工作,老闆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作者為法鼓山農禪寺住持、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莊素玉採訪整理)

作者:釋聖嚴  出處:天下雜誌 172期 1995/09

生活如何減壓

人往往因為沒有認清自己,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我做得到嗎?失敗了怎麼辦?別人會怎麼想?壓力怎麼來,就讓它怎麼去吧。

人的習性是,從小就好逸惡勞、厭苦喜樂,除非是意志力比較強的人才能免於這種習性。面對外來的問題時,有的人是以責任感,有的是以恐懼心,還有的則以缺乏安全感來處理它。恐懼心、沒有安全感、過重的責任感,這些加總起來,就變成壓力。

人往往因為沒有清楚認識自己而不能相信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智慧、優缺點了解不夠充分,經常不是自己誇張自己的才華,便是膨脹自己的能力。自己不一定有這麼大的才能、有這麼大的把握,但在心中,則自信滿滿地誇張自己、伸展自己。在誇張、伸展自己的過程之中,就會遇到一些挫折與困擾,無法稱心如意地發展自己,於是產生了一種恐懼感。恐懼著將來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恐懼自己的手伸出去,會不會被別人打一拳?恐懼自己的腳伸出去,會不會被踩一腳?在這種情形下,隨時隨地處於一種壓力狀態——擔心自己會不會發生什麼事?

一個人求發展的心很強,卻不知道在求發展的過程中,究竟會發生什麼事,無法預先想辦法來掌控它,於是壓力隨之而來。

少一點得失心

減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即少一點得失心,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要能夠全力以赴。
少一份得失心的意思是,不一定非要成功不可,不要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心態。如果抱持著非成功不可的心態,人都不能做了。成功不是僅僅靠個人主觀的意念,或個人主觀的努力,就能夠成功的。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成功,都是有外在的、客觀的許多因素相互配合,那就是時也、事也、地也、命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功不要驕傲,失敗也不必痛苦,心理大概就不會有很大的壓力了。

多半年輕的創業者,並沒有想到自己有什麼樣的條件,也不管會發生什麼事,只是想到也許可以試試看就去做了。很多人都是這樣開創出一番大事業的。

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年輕時,有擔當和嘗試的勇氣,能闖出一片天下來。年紀大了以後,畏首畏尾,考慮太多,反而有問題。

成功的創業者,總是帶著他人向前跑,也帶著自己跑,他的觀念很新,都走在時代的前端。這種人事實上也是集合著環境、集合著自己各種各樣的條件,根本不會感受到有任何壓力,曉得能成功固然很好,不成功,也沒關係。所以,少一點成敗得失的心,成功的機率自然會增加。

找到自己的方向

可是要對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的人緣,知道自己財力的資源,知道自己本身所處環境的條件,衡量看看這些因素是不是許可自己成功,而且能成功到什麼程度。
人要成功,又要面對壓力,所以要充分了解自己,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找一個方向來全力以赴。所謂的方向,是一面成長自己,一面又能奉獻自己,成就他人。對自己有利,對他人、社會有益,就奉獻。有的人剛開始學醫,結果變成政治家,像國父;有的人原來是學文的,結果變成商人。

人生的過程中,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機會很多,可是機會是一回事,自己能不能掌握一個穩定不變的原則,又是另一回事。如果原則、方向一變再變,那就不能對社會大眾奉獻更多,對於自己的心理壓力也會增加很多。譬如我會寫文章,我變成一個作家,好不好?我個人認為當一個作家,不如當一個和尚更適合。實際上,我從小就能寫,但是要看哪一方面自己最能安心,對他人更有利益,就往這個方向走。

另外,專長和興趣最好能配合得當。比如現在沒有興趣做別的事,只對某一項工作有興趣,那就去了解這項工作、朝這個方向發展。鎖定方向培養專長之後,就要盡力發揮、儘量努力深入,持之以恆,透天徹地去做,也可以不必管成敗的壓力了。

一個人只要鎖定方向,在努力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有許多的磨練、挫折,沒有關係,這是正常的事。在心理上要預備好會有困難出現、有挫折發生、有變故等著,如果有這種預備的心理,就沒有什麼壓力。預料中的事情發生了,能夠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事就接受,然後暫且放下,待因緣際會時再處理,這叫做智慧。

何必放不下?

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物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譬如一個人希望社會肯定、希望他人肯定,把自己的價值觀念交給社會、他人來評斷。社會給你評斷不好時,心理就很痛苦,自己的地位、財產、名望下降時,也覺得很痛苦。

事實上,這些都是人家給的、環境給的,未必是自己的,何必放不下?人出生的時候,沒有財產、沒有名望、沒有地位、沒有身價,什麼也沒有。有了之後,成功時還可以,當自己沒落時,就很痛苦。怕沒落、怕倒楣,這叫壓力。所謂壓力,就是害怕不能伸展、成長,就是害怕遇到困難和挫折,心理上就是希望成功,求得保障。在工作上,認為自己沒有完成的事,責任沒有盡到,這也變成壓力。

如何免除壓力?沒有完成的事,只要盡心盡力,就已經算盡了責任。就怕自己沒有盡心盡力、沒有全力以赴,那是遺憾的事。如果事情已經是這個樣子,那也不需要覺得有壓力。有的人事情還沒發生,心理壓力就已經很重、負擔很重,因為其他人要求你、期待你,自己也要求自己,這都是正常的。但是這不能視之為壓力,這是一個希望,一種期許。如果把希望當成壓力,反而會減少自己奉獻和努力的心力和體力。

(作者為法鼓山農禪寺住持、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莊素玉採訪整理)

作者:釋聖嚴  出處:天下雜誌 177期 1996/02

沒有人是天生的贏家

如果說人生的爭名奪利不過就是在一個熱鍋裡攪和
多年來一直以為人就是在跳入和跳出中徘徊
但事實上不管怎樣根本從來沒離開過這個熱鍋
不管是否功成名就 其實都難逃最後被煮熟
而且整個過程也不過只是個煎熬
失敗 受現實煎熬
成功 受為成功付出的代價煎熬
其實相差不在天地

聖嚴法師語錄2

聖嚴法師語錄
提昇人品

1.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3.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4.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5.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6.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7.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8. 識人識己識進退,時時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處處廣結善緣。

9. 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種福田,日日都是好日。

10.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11. 身心常放鬆,逢人面帶笑;放鬆能使我們身心健康,帶笑容易增進彼此友誼。

12. 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而是要惜言慎語。

13. 在生活中不妨養成:「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的想法,便能轉苦為樂,便會比較自在了。

14.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15.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16.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17.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18.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19. 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20. 感恩能使我們成長,報恩能助我們成就。

21. 感謝給我們機會,順境、逆境,皆是恩人。

22. 遇到好事,要隨喜、讚歎、鼓勵,並且虛心學習。

23. 少批評、多讚美,是避免造口業的好方法。

24. 平常心就是最自在、最愉快的心。

25. 踏實地走一步路,勝過說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語。

26. 知道自己的缺點愈多,成長的速度愈快,對自己的信心也就愈堅定。

27. 多聽多看少說話,快手快腳慢用錢。

28. 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

29. 踏踏實實做人,心胸廣大;穩穩當當做事,著眼宜深遠。



享受工作

30. 忙而不亂,累而不疲。

31.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32. 「忙」沒關係,不「煩」就好。

33. 工作要趕不要急,身心要鬆不要緊。

34. 應該忙中有序的趕工作,不要緊張兮兮的搶時間。

35. 不要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只要能盡心盡力來自利利人。

36. 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

37. 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38. 成功的三部曲是: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

39. 見有機緣宜把握,沒有機緣要營造,機緣未熟不強求。

40. 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

41. 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成長的經驗。

42. 以智慧時時修正偏差,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

43. 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煩惱也就愈少。

44. 面對許多的情況,只管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而不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會有煩惱了。

45.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46. 大鴨游出大路,小鴨游出小路,不游就沒有路。

47.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48. 「精進」不等於拼命,而是努力不懈。

49. 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大智慧。

50. 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

51. 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52. 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物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判斷。

53. 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的工作,便不會感到疲怠與疲累。

54. 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


平安人生

55. 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

56. 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的。

57. 人的價值,不在壽命的長短,而在貢獻的大小。

58. 過去已成虛幻,未來尚是夢想,把握現在最重要。

59. 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踏實於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60. 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辯,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

61. 積極人生,謙虛滿分;自我愈大,不安愈多。

62. 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道名利物欲。

63. 你是有那些身分的人,就應該做那些身分的事。

64. 在安定和諧中、把握精彩的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

65. 擔心,是多餘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

66. 財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財富則愈大。

67. 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68. 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財富。

69. 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70.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71. 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72. 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的事。

73. 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

74. 對青少年,要關心不要擔心,要誘導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權威。

75. 夫妻是倫理的關係,不是「論理」的關係。

76. 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77. 現在所得的,是過去所造的;未來所淂的,是現在所做的。

78. 眼光,是你的智慧;運氣,是你的福德。

79. 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80. 經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無虞匱乏的富人。

81.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82. 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就趕快以持念諸佛或諸神名號,來安心吧!

83. 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就等於是窮人。

84. 不要用壓抑來控制情緒,最好用觀想、用佛號、用祈禱、來化解情緒。

85. 好話大家說,好事大家做,好運大家轉。

86. 大家說好話,大家做好事,大家轉好運。

87. 每人每天多說一句好語,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會成為一個大大的好。

88. 急須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

89. 我和人和,心和口和,歡歡喜喜有幸福。

90. 內和外和,因和緣和,平平安安真自在。

91. 自求心安就有平安,關懷他人就有幸福。

92. 人品等於財富奉獻等於積蓄。

93. 奉獻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

94. 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95. 要做無底的垃圾桶要學無塵的反射鏡。

96.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

97.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諒解大的。

98. 煩惱消歸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

99.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100. 淨化人心,少欲知足,淨化社會,關懷他人。

聖嚴法師語錄

聖嚴法師語錄

心安就有平安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

慈悲沒有敵人 智慧不起煩惱

四它 面對它 接受它 處理它 放下它

話到口邊想一想 說話之前慢半拍 不是不說
而是要惜言慎語

感恩能使我們成長 報恩能助我們成就

感恩給我們機會 順境 逆境 皆是恩人

少批評 多讚美 是避免造口業的好方法

踏實地走一步路 勝過說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語

心隨境轉是凡夫 境隨心轉是聖賢

山不轉路轉 路不轉人轉 人不轉心轉

給人方便就是等於給自己方便

人生的目標 是來受報 還願 發願的

救苦救難的是菩薩 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超越生老病死的三原則 活的快樂 病的健康
老的有希望

現在所得的 是過去所造的 未來所得的
是現在所做的

喜愛的就想占有 討厭的就會排斥 患得患失
煩惱就來了

多想兩分鐘 你可以不必自殺 還有許多活路可走

我身體有病,心中沒病,所以病得很健康

無事忙中老 空裡有哭笑 本來沒有我 生死皆可拋

慈悲和愛只有小小的界限,愛是濃厚的私情,
慈悲則比較不會像愛那麼痛苦

工作自在語
工作就是工作,工作本身就是自我生命的責任及權利,也正是生命的意義、價值所在。

2009-02-11

身心安頓的力量


身心安頓的力量


走應走的路》面對變局,首先就是不要自亂陣腳。只要觀念稍微調整一下,日子一樣可以過下去。

人生都會遇到各種困境,我在十三歲時出家,但國民黨自大陸撤退時,我卻還俗從軍,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中共信仰唯物論,在中共統治下,宗教是沒有任何空間的,如果留在大陸,我一定會被迫還俗,再也沒有接觸佛教的機會;如果暫時還俗,跟隨國民黨軍隊來台灣,我知道,有一天一定可以再回到佛教的懷抱,因此,我還俗時,心裡很踏實。在軍中遇到各種困境,我都以出家人的修持去面對它。雖然我是入世當一個軍人,但我是以出世的心態處世,在軍中我都不掩飾我是出家人,與大家相處也很融洽。

我在日本留學寫博士論文時,剛好遇到日本要與台灣斷交的變局,由於中華民國的護照將得不到日本承認,當時的留學生都惶惶不安,放下學業到處打聽各種消息,小道消息越多,人心反而更慌亂。

火還沒燒到你,不要怕,
燒到了,再避火還來得及!


在 混亂中,我反而安安穩穩的準備我的論文,上圖書館查資料。我的想法很簡單,等到要將我強迫遣返時,我就走人,否則我還是做我應做的事,心不亂才能做事,我 就向同學說:「火還沒燒到你,不要怕,燒到了,再避火還來得及!」但是大家都聽不進去。亂了近半年,局勢明朗了,台灣同學的學業沒有任何進展,但是我的博 士論文卻已完成了大半。

從軍十年後,我在三十歲時退伍,再度重新出家。當時台灣的出家僧人大都替人唸經、超渡亡靈,這樣做僅能餬口,沒有 未來性。因此我選擇往高雄山中去閉關修行,當時根本沒有錢買生活用品,沒有牙膏、牙刷,就用樹枝刷牙;沒有洗衣粉,就將樹枝燒成灰,一樣具有洗衣的功效; 沒有吃的,就吃野菜一樣可以度日。當時的心靈反而很豐富、很安頓,我就這樣在山中修行了六年,當地人都把我當怪物,我卻過得很快樂。

當物質的條件越差時,精神的層次反而可以超越環境向上提升。人不應該總是往物質方面想,只想吃好的、住好的、用好的,重要的是應該想想你生命的目標在哪裡

現在大家人心惶惶,是因為沒有目標,一九六九年我到日本時,身上只有一張去程的機票,回程的機票在哪裡都不知道,我有信心且很安頓的原因是,我有一個學習 的使命,我知道我一定能夠完成它。現代的人沒有目標,人生沒有任務,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挫折不安,人應該檢視自己的使命,錢多錢少不是大問題。

成功可以分為三種,一是金錢上的成功,二是權勢上的成功,第三是人格的成功,前面二者皆是虛幻的,台灣企業家都很有自信,認為能賺大錢都是憑自己的能力及努力得到的,其實能夠賺錢,有三分之二是靠大環境的,三分之一才是靠自己,錢就像水一樣,如果不下雨,台灣會有水嗎?

權勢更是虛幻,現在政局變動快速,有人前一天還是院長、部長,睡一覺起來就不是了,像是一場泡影,一生工於計算,但卻從來沒有算到自己的遭遇。

因此人格的成長才是個人真正的資產,個人的存在對社會有貢獻,對世界有好的影響,才是一個人的成功。一般人都汲汲營營於前面二者,很少去重視第三者,如果一般人開始重視第三者,對於一時的起落、得失都不會放在心上。

經濟的變化就如季節的變化,
自有一定的調整規律。


台灣人現在的問題,在於想要過更好的物質生活,開習慣了賓士、凱迪拉克,要他回去騎機車,是寧願死也不願過以前的苦日子。其實,台灣人應該想一想,從騎腳踏車、機車到開轎車,最後開名車,這期間只有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以前可以那樣過活,現在為何不可以?

從貧賤到富貴,人心是最感到快樂的,但是從富貴降到貧賤,人心就往往無法適應。紅樓夢描寫富貴世家,家道中落的過程,書中的人物是痛苦。面對經濟的衰退,台灣現在就像是紅樓夢的縮影,但是台灣現在的經濟並非一蹶不振,只是成長慢下來而已。

花無百日紅,台灣的成長不可能永無止境。天天晴天,草木都要枯死,經濟的變化就如季節的變化,自有一定的調整規律,人們應該學習調整自己面對它。經濟不好,就節省一點,節制一點物質的欲望,現在人的痛苦就是想要的太多,實際需要的並不多。

我到過德國弘法,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台灣人辛苦賺錢,只想要買一輛德國製造的車子,但是,德國人反而放棄汽車,改騎腳踏車上街。不景氣的時候,台灣是否能夠重新騎上「鐵馬」,節省資源,保護環境?

現在很多人對未來惶惑不安,我認為,把握當下很重要,再怎麼擔憂未來也沒有用,最重要是腳踏實地。人們應該肯定、接受事實。什麼是事實?無常、變化就是事實,不只環境的變化是無常的,就連我們自身也是無常的,例如健康;面對、接受無常,就能對內外的變化有所準備。

因此我常說,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無常是生命的變數,無法加以控制,只有做好心理準備才能在心理上有較好的適應,接受任何的打擊。

日 前,我到花蓮縣萬榮鄉的見晴村慰問桃芝颱風災民,這個村莊受到桃芝颱風重創,全村遭到土石流覆蓋,但是全村沒有一個人傷亡,為什麼?因為過去見晴村早已遭 遇幾次較不嚴重的風災,因此對桃芝已有準備。當村長發現當晚情勢不對時,立即命令全村撤離,因此,才能將傷亡降到最低。外界赴見晴村慰問,看到村民並沒有 太多的悲傷,因為他們保全了生命。

所以,面對變局,首先就是不要自亂陣腳,堅持走自己應走的路。收入少一點就少花一點,房子換小一點,車子不要開了,調整一下就能適應,只要觀念稍微調整一下,日子一樣可以過下去。

以前有位房地產大 老闆,有一次遭逢不景氣,周轉不過來,結果連自己住的房子都被查封。有一位朋友看他可憐,就借一間屋頂上加蓋的鐵皮屋給他住,一家五口就擠在這小屋中,一 天只有兩把麵條度日,小孩子還是照常上學,只是便當只有麵條而已,夏天熱得受不了,白天就到公園納涼,晚上再回去睡覺。

如此過了一年,這位大老闆終於東山再起。如果這個老闆當初想不開,有了輕生的念頭,這一家人現在還有快樂的日子嗎?因此,「活著」比「什麼都沒有」重要,只有活著才有希望,只要有最低限度的物質維生,人就可以活下去。

取自 商業周刊 第1107期

2009-01-10

寂寞

寂寞

一個人也寂寞
有人講話也很寂寞
一大堆人在一起也寂寞

什麼時候可以消除寂寞呢??
想一想 也許寂寞就是本質
哪一個人可以好好了解另外一個人呢
哪一個人可以知道另外一個人再想些什麼呢??

人本來就孤獨 寂寞嗎??
越是利害的人 越是溫柔嗎
越是孤獨的人 越是幽默嗎??
越是苦痛的人 越是快樂嗎??

200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