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間隔性重複
最基礎的記憶方式,前提是你要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理解 )。
以特定間隔重複呈現的訊息是將記憶固定在大腦中最有力的方式。
哈佛大學心理系的薛克特教授說:「假如你只有一個星期可以準備期末考,只有讀這個主題十次的時間,那你一定要把時間間隔開來。在一個星期中十個不同的時間重複看這個主題,而不是一次把這個主題看十遍。」假如你需要記住一份資料,三不五時,把這份資料拿起來看一下,假如你需要記得更好,那麼當你拿起來看時,同時作些思考,把相關的資料加在一起重複思考。
如果這個東西對你很重要,你會記的比較快,例如,女朋友電話號碼,考試要考的東西、、、等
聲音記憶
關於listening,講的是聲音的倉庫,聲音會不斷的記憶,speaking的目的是被了解,不斷的講就會培養語言習慣。什麼是聲音記憶,就像你接電話,只聽到喂,你就知道是誰打的,我們的聲音倉庫會自己記憶,聲音會在腦子裡記憶。另外再舉一個例子,古文〈項脊軒志〉裡頭說:我們可以根據人的腳步聲的輕重緩急就知道他是誰,像家中父母親從我們身後走過,我們就知道是誰,這也是聲音記憶的例子。有了聲音記憶之後,我們看英文就可以一聽就知道是什麼意義,我們有一個語言學的原理,一句英語聽了七遍就可以被聲音記憶,但是學生在語言教室裡聽一遍,第二遍他就覺得煩,事實上我會告訴他們,聽七遍才會開始有記憶,所以只靠學校的語言教室是不夠的。如果我們只看英文,而沒有聽說的練習,那我們根本不知道對方說的英語是什麼。學生在學校學了六年的英語,沒有聽英語的習慣,對英語發音只有模糊的記憶,造成間接了解或一知半解的情況。
俗語說十個啞巴九個聾,不是說他的發音有問題,而是他的聽力有問題,他沒有聽力沒有辦法記任何東西,那第十個啞巴可以說話,是因為他是後天生病才成為啞巴,他的聽力在未生病之前是可以使用的。因此,聽是說的基礎,在語言教室中,學生常抱怨老師給他們講的時間太少,事實上是因為沒有聽的基礎,也說得不好。以上說明是講我們的聲音記憶與語言習慣,語言是表達我們思想的一種行為,和我們日常生活的睡眠、飲食等行為完全一樣的,一旦我們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就像生理時鐘一樣。
想想你背文言文的時候,若不唸出聲音,背得起來嗎??
--> 我要把英文學好:只要大聲說英語,就可以做到
圖像記憶法
聲音記起來之後,就要記單字的形狀,以後在閱讀的時候就會理解。
比較,連結
當你被很多的單字的時候,記憶開始模糊,此刻會有很多相似的單字出來。可以用比較來加強單字的記憶。這就是字根、字首的由來。
也有可能是破音字。一個字有很多意思。必須比較、整合、連結、歸納。
或者用已知來記未知。已知的單字來做延伸。或者用情境把單字深刻想出來,以複習更多的單字,達到重複的效果。
這邊的方法很多。因人而異。諧音記憶法或右腦記憶法都是其中之一
其他 : 多運動,充足的睡眠。保持好奇心。保持專注。時間限制,製造壓力,獎勵自己,快樂學習,作筆記,親身體驗。趣味閱讀
情境體驗,故事回想-->重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