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2-17

過目不忘,13個增強記憶的方法

過目不忘,13個增強記憶的方法

三種記憶類型

每個人都有對他特別有效的記憶方式:視覺型容易記住看見的東西,可以加強大量的圖像化知識;聽覺型容易記住聲音,所以適合有聲教材和問答討論;動力型擅於儲存接觸或試做過的知識,應該在學習時保持活動,像是抄寫或者製作圖表。(三種學習類型,找出你的記憶捷徑)(20個問題,測出你的記憶類型)



學習心理學家通常要求,學校必須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呈現與處理教材,才能夠利用各種感官途徑,讓知識得以進入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大腦中。像是有人習慣將單字寫在小卡上、也有人習慣大聲複誦,雖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混合型的學習類型,也就是會依不同需求而使用不同的學習策略,不過原則上,每個人都還是有對他特別有效的學習方式──如果能夠仔細回想過去的學習經驗,找出自己通常是以哪種方式來記憶知識,往後在擬定讀書方式的計劃上也更能做到事半功倍。



一、視覺型

視覺型學者的比例最高,他們會專心盯著講師的臉、並且最能記住所看見的東西,譬如一覽表、比照表、年表和時間表,這些經圖像化的知識特別容易進入他們的長期記憶(這通常也是史地類的記憶方法)。換句話說,視覺型也很適合有著豐富照片、圖畫的教科書,以及大量的教學影片。

至於視覺型學者的弱點,就在於他們容易被電視或網路轉移注意力。


二、聽覺型

他們最能吸收聽見和自己說出口的內容,並能夠輕易辨認出他所聽過的聲音和旋律。所以,像是與同學討論、和父母進行問答、有聲書,或是附有學習CD的教材,都是很適合聽覺型學者的學習模式。而對他們特別重要的,就是一個安靜的讀書環境。


三、動力型

動力型學者富有實做才能,他們擅於儲存接觸或試做過的知識,而通常父母會對這類好動的學者有「注意力不足」的疑慮,但事實上他們只是特別需要活動,並且在活動當中學習。想當然,所有能夠保持活動的方法都適合動力型,像是抄寫筆記、做實驗和圖表、參觀博物館,甚至是一邊走來走去一邊背誦單字。


間隔性重複

已經固化的長期記憶在重新提取時,大腦會將它當成新的短期記憶處理,換句話說,記憶會隨著時間不斷改變,所以需要「重覆」來確保記憶的正確性。而實驗還證明,以「間隔重復」呈現訊息是將記憶固定最有效的方式。(腦科學系列:間隔重複記得牢)

 人類有99%是透過感官知覺來接收訊息,大腦經證實每秒可接收四萬筆的新訊息,也就是說,「接收訊息的方式」與「學習環境」非常重要,它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如何處理那些資訊。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曾提到「每個人都有對他特別有效的學習方式」,依照感官利用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視覺型、聽覺型與動力型的學習者。現在,這裡就有20個更具體的狀況問題,你可以透過它們確認你是偏向哪一型的學習者,最後再依舊文去實行相對應的行動,就能將學習效率提升到最高!


視覺型、最大宗的學習者

一、比起人名,更容易記住臉部特徵。

二、習慣寫下想法幫助思考。

三、透過臉部表現情緒。

四、喜歡猜謎遊戲。

五、喜歡自己閱讀而非經他人口述。

六、對圖表呈現有較深的了解與記憶。

七、容易受移動物體的影響。


聽覺型、最多話的學習者

一、比起臉型更容易記住人名。

二、傾向於討論而非自己閱讀。

三、容易受外在聲音的影響。

四、口才好、比起書面更寧願上台報告。

五、經常自言自語或哼歌。

六、節奏感佳。


動力型、最坐不住的學習者

一、對做過的事印象比較深刻。

二、喜歡戶外活動。

三、喜歡「範例」說明,或塑造「範例」。

四、透過肢體表現情緒。

五、無法長期久坐。

六、學習運動或舞蹈特別快。

七、遇到問題傾向直接行動的解決方案。

圖像記憶法

大腦其實是將文字看成很多的小圖片,所以,只要將訊息圖像化便能夠提升記憶效果,也同時讓管理影像的右腦參與記憶。(腦科學系列:圖像學習效果最佳)

以特定間隔重複呈現的訊息是將記憶固定在大腦中最有力的方式。

哈佛大學心理系的薛克特教授說:「假如你只有一個星期可以準備期末考,只有讀這個主題十次的時間,那你一定要把時間間隔開來。在一個星期中十個不同的時間重複看這個主題,而不是一次把這個主題看十遍。」假如你需要記住一份資料,三不五時,把這份資料拿起來看一下,假如你需要記得更好,那麼當你拿起來看時,同時作些思考,把相關的資料加在一起重複思考。

圖片佔絕對優勢的原因之一,在於大腦其實是把「文字」看成很多的「小圖片」,我們要讀出那個字以前,大腦也必須先辨認出這個字的特徵;即使我們已經使用文字那麼多年,「特質辨認」這個歷程仍然無法忽略,只是它能夠盡量變得比較快而已──我們無法直接認字,但可以直接認出圖片。此外,口語訊息的效果也是差強人意,在七十二小時後我們只會記得百分之十;假如加上圖片,就可以回升到百分之六十五。

這個圖片優勢也是「右腦學習法」的基礎核心,人的左腦負責語言活動和思考邏輯,右腦則管理影像及感官功能,而單獨使用左腦的學習絕對不會比加上右腦來得有效率;即使你無法立刻使用更多的圖像甚至影像化教材,持續使用同一本字典而且經常翻閱,那也會成為圖片並映在你的腦海!


使用心智圖

使用心智圖作筆記,能夠明瞭呈現需要記憶的關鍵字;而為了避免遺忘關鍵字的意義,也能夠督促自己不斷復習。另外,心智圖屬於圖像資料,也能讓人利用右腦記憶。(五個要改用「心智圖」作筆記的原因)

心智圖(Mind Map),又稱為腦圖、腦力激盪圖、思維導圖或靈感觸發圖,是由英國的托尼博贊於1970年代提出的圖像式輔助思考工具。通過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再以放射線形式去連接所有的相關想法,由於類似心臟及其周邊的血管,所以被稱為「心智圖」。

心智圖被教育學家、工程師和心理學家等使用已久,能夠應用在學習、教育、文檔規劃和工程圖表等各種場合,所以除了手繪以外,市面上也有至少三十種能幫助繪出心智圖的軟體工具,其中在臺灣最常見的為XMind.net 公司的 XMind。


建議使用心智圖作筆記的五個原因如下:


符合大腦運作方式

人類的腦細胞之間存在許多突觸連結,只要其中一個細胞接收到外在刺激,透過這些連結,其他周邊的細胞也會同時被活化。換句話說,大腦處理訊息的方式並非是直線性的,所以我們在聽到一個想法後會聯想出各種不同念頭,而心智圖在構圖上開放性的特點,就正好符合大腦思緒擴散性的運作方式,也更有利於吸收。

整理同時吸收

在製作心智圖時,不如傳統筆記只是寫出一行行文字,而是必須先整理出內容的整體結構,才能夠繪出樹狀形式,而這個過程就是在考驗對內容的理解程度,同時強迫你深入地處理資訊。


記憶力提升

大腦比較無法儲存一整句的訊息,所以我們也習慣在學習時標明關鍵字來幫助記憶,而一般抄寫整段句子的筆記,在關鍵字的閱讀及呈現也遠不如心智圖的明瞭直接。同時,為了避免遺忘關鍵字表示的意義,經常的復習是有必要的,而這也在間接提醒你「深刻記憶需要不斷的復習」的道理。

此外,由於心智圖上能有各種的顏色及圖形,是屬於圖像式資料,而這正好能讓我們利用一般學習時少用的右腦記憶;根據研究,大腦其實是將「文字」看成許多的「小圖片」來吸收,所以「圖像式記憶」正是對大腦結構最友善的記憶方式。

結構的雙重穩定

大腦對於無法預期和沒有結構的事物會感到焦慮,而總結所有重要資訊的心智圖提供了明確穩定的架構,也能穩定學習時不安的情緒。

開放式筆記法

和傳統筆記相比,心智圖還有項顯著優點是能夠隨時增加資訊:只要在各個方位加上支幹、補充關鍵字,就能隨時充實已經完成的心智圖,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網路。假設原本心智圖的空間不夠,或者是某個項目有必要作更多延伸,也只需要做上記號並另外開一張心智圖;由於一張心智圖的文字量少,結構清晰,要標明清楚擴充記號也非常容易。


使用實體字典

經常使用實體字典會發生「將那頁的畫面記下來」的情況,如此在回憶時也會想起整個畫面,之後再直接〝照抄〞就行了。(翻閱字典的意義:右腦學習法)

雖然說電子辭典有真人發音,也有查詢及定時喚醒記憶的單字測驗功能,不過實體字典仍然有停留在書架上的理由,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它牽涉到了右腦學習法。


應該有很多人在使用英文字典或六法全書一陣子後,發生「將那頁的畫面記下來」的情況;也就是除了內容外,包括單字(或法條)及相關筆記在書上的具體位置,甚至連鄰近的單字(或法條),全部都會形成一個畫面印在腦海深處,而在需要用到時想起來的便是一整個畫面,之後再直接〝照抄〞答案就行了

原來人的大腦有左右腦之分,左腦負責語言活動和思考邏輯,右腦則管理影像及感官功能,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字典或六法全書上先用左腦仔細思考理解過後,便可以時常翻閱觀看,為了看那單字而同時看到整頁的畫面,並藉此活化右腦,最後就能將影像資訊給深刻記憶。


利用右腦讀書絕對比只用左腦來得有效率,而將其活化的方式包括不去思考背後意義的欣賞圖片、聆聽冥想CD,或是沒有歌詞的音樂,在休息時間便能以「不加以思考」的方式活化右腦。此外,常使用左手也是很有名的理論方式之一喔!

開發右腦小動作

將瑣事改交由左手負責、嗜辣、唱歌、閱讀小說、不加思索地隨意塗鴉,甚至是作作白日夢,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開發右腦。(六個日常小動作,開發右腦好輕鬆)

關於右腦對於記憶的高容量及效率,這已經是眾所皆知的腦科學,而我們也曾經提過在學習時該如何具體地利用右腦。但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許多能活化右腦的機會,不必等到坐在書桌之前:



一、左手優先

味覺、觸覺、聽覺、視覺、嗅覺、邏輯思考、語言交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地使用左腦,而這自然也使得左腦更加發達,使用頻率更高,並對右腦形成了惡性循環。不過,其實像是使用左手刷牙、以左手拉住公車的吊環或欄杆,還有盡量使用左手拿取物品,只要將一些瑣事改由左手負責,便能稍微平衡這個「不公平」的情況。



二、吃辣

雖然味覺為左腦負責的五覺之一,但味蕾上的刺激卻能夠使右腦更具活力。科學統計嗜辣的人在性格上更加鮮明豪爽,思維積極活躍,性格樂觀,屬於生活中較容易有幸福感的人,同時,也就是右腦開發程度較多的人。


三、看小說

通常我們在進行右腦開發訓練,會同時要求相對地關閉左腦,可是,那不代表左腦休息後右腦就會得到充份開發。以看電視為例,雖然充滿著圖像與聲音刺激,但這事實上只是右腦功能的被動使用,由於讓思緒完全隨著節目的情節走向起伏,也大大減少了想像力的運用。相較之下,我們在閱讀小說時,經常看到文字便自動勾勒出相應的人物形象,這對想像力(右腦)的使用頻率(訓練)就高得多了。


四、隨意塗鴉

聆聽音樂和繪畫是最常被用來活化右腦的休閒方式,不過,你是否也習慣以左腦來進行繪畫?譬如說,我們在素描一張桌子時可能並不是「畫出自己看見的桌子」,而是會先想著「正方形的對邊長度相對,所以我要畫兩條平行的線」,又或者是「由於透視原理的關係,遠處的東西會比較小,所以我得把遠處的桌角畫得小一點」。也就是說,只有不加思考的將「看見的東西畫下來」,或是隨性的自由塗鴉,這樣的繪畫方式才能真正地鍛練到右腦。


五、隨性歌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當無法記起某句特定歌詞時,只要將歌曲從頭唱起,那句歌詞自然就會脫口而出。這個現象即是由於右腦在記憶時並非刻意的文字輸入,而是將歌曲綜合進某個場景,再被右腦以圖像和聲音形式記錄下來;所以左腦尚未找到相應的文字訊息,右腦便能先輕易地調出那些聲音和圖片。換句話說,唱歌也是活化右腦的方式之一。


六、發白日夢

現代人習慣徹底地利用時間,包括上述那些開發右腦的活動,我們也是下意識地以充分利用時間的方式來進行著,不過,其實右腦的開發還可以更加輕鬆,那種方法稱之為「遐思」,是指清醒時的腦內產生幻想及影像的心理活動──通常我們也叫它作「白日夢」。從今以後,在交通時間或者睡前以前,輕鬆幻想一個美好的故事,或是回味一部電影和小說,適時的放鬆偷閒,便能讓人從左腦的語言活動中釋放,使右腦充分發揮直觀形象的思維能力。


輕鬆聆聽

即使是隨意的聆聽,內容也會先被放進大腦中暫存,再透過經常性使用便能夠成為穩固知識。所以,先經由聲音教材作輕鬆的高重覆聆聽,之後再認真研讀,就能夠提高背誦效率。(學習新招,用「耳」讀書效率高)

一件事情無論有多大的價值,只要不易實行就會讓人難以付諸行動,因此,像是有聲書、名人演講、英語廣播等聲音式教材,在各種外出場合都能夠取代需要騰出單手、空間與眼神的書籍,成為輕鬆便利的學習工具。


高重覆性

就像前面說的,閱讀本身需要較多條件,也必須花費相當的精神,所以除非是接受過速讀能力訓練,很少有人能將一本書輕易讀上好幾遍。

不過,對聲音教材而言,除了極少的條件前提,除非按下停止鍵,即使不是在十分專注的情況下也將自動帶過課程,所以很容易就能夠聆聽多次。特別是在如商業或勵志等概念性的內容,因為在不同心境和經歷後接觸可能會有不同收獲,也就更需要擁有高重覆性可能的聲音教材。


隨意聽也有意義

剛才提到聲音教材較容易出現「隨意性」的問題,但即便是隨意的聆聽,對於學習也能夠發生效用。

我們經由耳朵接收到的訊息,即使是隨意性的接觸,也會先被放進大腦的海馬迴中暫存(其他器官也是如此),如果再透過經常性的使用,便會成為保存在大腦皮質內的穩固知識;就如同反覆隨意地聆聽歌曲,最終也能夠跟著哼上幾句,偶然在別處聽見了也會產生熟悉感。

換句話說,先透過聲音教材作輕鬆便利的高重覆性聆聽,之後再通過認真地研讀,讓大腦已不陌生的內容穩固紮根,這樣的方式確實可行,也更能提高背誦效率。


講者的能量

聲音教材與書籍最大的差異,在於能夠確實獲得講者更多的個人特質,而當親耳聽見一個人談論他的體驗或知識時,我們就很容易產生親切、真實與肯定感,進而產生「這個人也這麼走過來了,那我也能夠辦到」的心情,並且激發出行動的動力。

同時,這裡也延伸出一個選購教材的訣竅:與其挑選默默無聞的普通教材,選擇現在已取得成就者的講授內容,除了「能量」更加強烈,可能還會聽到專業知識之外的經驗談。

保持好奇心

乙醯膽鹼的活化能夠刺激大腦釋放出θ波,進而觸發深層記憶與強化長期記憶,而平時經常接觸陌生事物,就能夠促進乙醯膽鹼的分泌。(認識乙醯膽鹼──提升幹勁與記憶的讀書法)

人腦內約有數百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之間互相聯繫,而乙醯膽鹼就是在神經細胞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聯絡員;乙醯膽鹼從基底前腦投射至大腦皮質、大腦邊緣系統與視丘,當大腦中的乙醯膽鹼增加,信息的傳遞速度就能增加,再進而促進思維的活躍。

更具體地說,乙醯膽鹼同時肩負著「認知」(記憶力、注意力、專注力)、「睡眠」與「θ波產生」的多重功能。


缺乏幹勁就馬上開始

在我們腦部約略正中央左右相對的位置,有個猶如蘋果核大小的「伏隔核」,而當「伏隔核」的神經細胞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便會展開活動,分泌出「乙醯膽鹼」,並且激發出所謂的「幹勁」。

換句話說,除非是在運動不足,或是已經過度用腦的情況下,以腦科學的理論來看,「在缺乏幹勁時硬著頭皮動手開始」才是正確激發出動力的方法,心理學家克雷普林(Emil Kraepelin)則將此作用稱為「勞動興奮」。


記憶力與創意的θ波

除了「α」波與「β波」,我們腦波還有所謂的「θ波」,而「乙醯膽鹼」的活化能夠刺激海馬釋放出「θ波」,這不僅能大幅提升「創意」,對於觸發深層記憶與強化長期記憶也有極大的幫助;在科學界,「θ波」甚至被稱為「通往記憶與學習的閘門」


不熬夜的原因

睡眠有分為淺眠的REM睡眠與深眠的非REM睡眠,其中REM睡眠占了百分之八十,而腦部在此時也會依然活躍,進行著記憶整理及固化的程序;在以前就有提過,「熬夜」會使得一天下來學習的內容無法在腦中固化,是很糟糕的讀書方式,而負責固化工作的正是「乙醯膽鹼」。


促進乙醯膽鹼分泌

年輕人時常被鼓勵要保持好奇心,並且接觸陌生的事物,而這樣的舉動正能夠加速「乙醯膽鹼」的分泌;譬如在陌生的街道散步,或是到新開幕的餐廳,嘗試新的菜色,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舉動都能夠有所幫助。

另外,為了避免「乙醯膽鹼」的原料「膽鹼」的不足,像是動物的肝髒與蛋黃都是盡量不要刻意避免的食物。


主要資料參考:《超神奇!腦內物質工作術》

諧音/義記憶法

新訊息與已掌握的舊有知識連結能夠加強印象,即使兩著間沒有直接關聯也無關緊要,而這便是諧音與諧義記憶法的原理。另外,當喚醒記憶與登錄記憶的環境越相似,喚醒的效果也就越好。(腦科學系列:初次見面即是關鍵)


運動記憶法

運動能夠刺激大腦神經生長因子(BDNF),而腦中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對這種蛋白質特別敏感。(腦科學系列:運動增強腦力)

如果能將記憶內容和動作作出連結,譬如記憶「direct」時將手指指向某處,控制運動的領域也將同時參與記憶,之後便能靠該動作來喚醒記憶。(動一動,多背兩段課文)

我們「走動」,人類學家Richard Wrangham認為我們祖先一天大約要走十到二十公里的路,這就表示我們大腦是在走路運動時發展出來的,它需要一個運動的身體去支持;你可能會說現代人類已經在改變,那麼你也該知道:我們直系組先智人從非洲到達美洲,這段過程就花了大約九萬年。換句話說,運動對大腦絕對有益,有研究指出小學生一週只要慢跑二到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在十二週以後認知表現就會進步很多。而當運動停止,他們又會回到慢跑前的程度。

血液將養份及氧送入細胞、並且排出多餘電子(最後變成二氧化碳)是身體最基本的運作歷程,任何組織都需要血液,而大腦只佔了我們體重的百分之二,卻會用到總能源的百分之二十,這表示大腦需要非常多的血液(養份)──我們可以三十天不吃食物,一週不喝水,但大腦缺氧五分鐘就會造成永久傷害。


運動能刺激血管增加它的流通量,當流通量增加時,身體就製造出更深入組織的新血管,血液中的養份和氧更容易送到身體各處,廢物更快地被排出體外,而我們也就會越健康。當然,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大腦上,運動能增加大腦海馬迴中的齒迴血管流量,而海馬迴和記憶的形成有關。


此外,運動對大腦還有特定的效用,它能刺激大腦神經生長因子(BDNF),這種蛋白質幫助大腦新細胞的形成與某些神經元的生長,已經存在的細胞也能保持健康,而海馬迴細胞對BDNF又特別敏感。所有事情都指向一個結果,你應該將運動融入在念書的時間規劃當中,那最少會讓你表現比坐著不動時來得好。


睡眠記憶法

大腦在睡眠會開始進行記憶的儲存、混合、配對、修改等過程,並達到學習及記憶的目的,所以,在睡前閱讀背誦型的科目,便能夠直接地轉化為長期記憶。(看書看到睡著,記憶能力加倍)

 首先,請記住「想睡就睡」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睡意濃厚時讀的書不僅完全無法進入大腦,甚至還會發生「認為已經讀過了而進入下一個階段,才發現前面完全沒弄懂」的情形。這時,請以高品質的睡眠讓腦部得到充分的休息,之後才能從事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不過,從今以後請在睡覺之前增加一點小動作:洗完澡,關上大燈,打開床上小燈,拿著已經讀過的背頌式科目開始閱讀──然後直到睡著為止。


人類的睡眠過程是由清醒進入淺睡期,再到深睡期,而一段時間後腦波又會回到淺睡和深睡的循環。其中淺睡期又稱為「快速眼動期」,此時期人類的潛意識會開始活躍,腦部開始進行記憶的儲存、混合、配對、修改等過程,並達到學習及記憶的目的,至於深睡期才是大腦完全休息的時候。


更詳細地說,當我們在學習時,資訊會先以短期記憶的方式暫存於腦中的「海馬」部位,而之後還有可能被連續不斷的新資訊給覆蓋。這代表,如果睡前打算讓自己放鬆而看點電視或漫畫,晚上的學習的內容就會被該部份的資訊所取代,隔天一覺起來,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某部電影的對白。所以,如果能在入睡前持續地閱讀背頌型科目,在進入「快速眼動期」時便能最直接地轉化為長期記憶,而坊間也已有專書介紹這段寶貴的學習黃金期間。


不過,每個人的就寢習慣都不相同,如果你是屬於躺在床上五分鐘就能入眠的類型,便可將這段記憶時間移到書桌前,並在結束後迅速就寢,如此也能收到相同效果。

香水記憶法

嗅覺能夠喚醒記憶的原理稱作「普魯斯特效應」,因為當味道分子進入鼻腔,並接觸到嗅覺上皮層的神經元時,嗅覺的訊號將會直接上傳到大腦而不必經過視丘。

所以,要將學習時聞到的味道複製到需要喚醒記憶的場合(如考場),香水是個很方便的作法。(腦科學系列:不可忽視的嗅覺記憶)

我們的感官是一同演化出來的。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發現當受試者看著一個人說話時,即使完全沒有聲音,處理聲音的聽覺皮質也會完全活化,彷彿他們真的有聽到聲音一般;這個效應稱作「多重管道增強」,它代表大腦有著強力的綜合本能,而既然大腦是在多重感官刺激中發展的,也就代表它的學習能力會隨著感官刺激而增加。認知心理學家梅爾也曾經將受試者分成三組,其中同時用聽和看去接受相同訊息的、回憶更多也更正確,甚至在二十年以後,表現也仍然相同。


我們先前提過「初次記憶」非常重要,而且越複雜的東西學習起來會越快,而多重感官學習正是實踐這個原則的方法之一;對於訊息使用各種額外的認知(不只是用眼睛看),就會比單一的處理來得有效果。


這個運用五感的學習法你可能老早就聽過,但你或許不知道一個經常被忽略在學習上的感官,嗅覺,其實對於記憶的效果是最強的。嗅覺能夠喚醒記憶稱作「普魯斯特效應」,它特別出眾的原因在於,當味道的分子進入鼻腔接觸到嗅覺上皮層的神經元時,嗅覺的訊號將會直接上傳到大腦而不必經過視丘──其他的感官則都需要先透過視丘、才會和大腦做到聯結。同時,嗅覺也直接刺激了杏仁核,那是個掌控情緒及情緒記憶的部位。我們也知道,「情緒事件」是最容易被記住的事件。


將這個有趣的特性延伸到學習上,你只需要在必須喚醒記憶(考試)時,將學習時(房間)的味道再度讓大腦〝聞到〞;香水會是個很直接的方法,當然你也未必要讓它出現在你的全身,筆或者鏡框是都是更低調和容易噴灑的好對象。


資料來源:《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



記憶力冷知識

咀嚼口香糖、喝茶或咖啡、使用行動電話都有研究顯示能夠提升記憶力;蛀牙和抽菸則有被認為會降低記憶力。(蛀牙影響考試成績?六個關於記憶力的冷知識)

缺牙

瑞典的研究人員在長達15年的時間內對1962名在35至90歲的志願者進行調查,針對牙齒健全、牙齒被拔除、使用假牙者的記憶力進行比較。他們發現在教育、年齡、疾病史等因素相似的情況下,牙齒健全者的記憶力明顯比缺牙的人要好,這可能是因為牙齒有許多與大腦相連的神經,而當牙齒被拔除時,這些神經相應也就消失了。同時,缺牙也是老年人易患失憶症的原因之一。


咀嚼口香糖

各國對「咀嚼口香糖在記憶力上的幫助」都有相關研究。墨西哥研究表明咀嚼口香糖能夠增強記憶力,這是因為咀嚼動作讓向大腦輸送氧氣的血紅蛋白水準提高,故能增進大腦學習、儲存和回憶資訊的能力。英國諾森布裏亞大學研究人員也發現,咀嚼口香糖的人在記憶測試的表現上比不咀嚼的人高出35%,有假設認為咀嚼口香糖能增加大腦供血量(和墨西哥研究相同),也有人認為人體在咀嚼口香糖時會釋放胰島素,從而使大腦記憶力增強。

日本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則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來研究咀嚼動作,科學家發現實驗者在咀嚼無色無味的口香糖之後,答對記憶問題的比率及血氧化濃度變化信號皆有上升。他們認為,咀嚼口香糖能讓後側前額葉皮質及右海馬(大腦掌管記憶的部位)後側的腦部活動出現活絡的情況。


喝茶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義大利研究人員發現茶跟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增加腦中負責記憶的蛋白質含量(減少熱量的攝取也可以),並進而增進大腦的記憶力。此外,茶葉特有的茶氨酸也能提高腦內多巴胺的生理活性,因此有使人精神振奮並有提高學習力的效果。


行動電話

人們向來認為手機只會導致腦瘤或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但美國南佛羅裏達大學卻在老鼠的實驗上發現,經過基因改造、年老並患有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的老鼠,在電磁波影響下腦部的澱粉樣蛋白斑塊就此消失,而記憶力也獲得改善。至於未受基因改造的老鼠記憶力也有增強,推測是電磁波讓腦溫度輕微勝高、增強了血流量所致。不過,阿茲海默症協會首席醫學暨科學官也表示這項研究仍在初步階段,一般人不可以此作為過度使用手機的依據。


寒冷

當天氣轉冷時,大腦的供血量就容易不足,並進而出現記憶力衰退、頭暈和失眠等相關症狀。此外油膩食品在秋冬季節的暢銷,也會導致肝臟過分勞累而無法保證大腦的供血量,並同時影響了記憶力。


抽菸

英國研究表明,吸菸會加速記憶力的喪失。倫敦大學的科學家曾追蹤逾5000名男性和2100名女性英國公務員,研究對象平均年齡在56歲,在追蹤的25年中進行了六次比較實驗,而吸煙者在詞彙記憶力上出現了顯著下降。研究人員表示,目前普遍懷疑吸煙會導致血壓升高,減少腦血流量,加重動脈硬化,並進而造成腦血管狹窄、腦血管阻力增大,而記憶力喪失則是大腦功能受損的結果之一。這項實驗還有個特殊的現象,即由於吸菸者死亡率較高,所以針對年紀較大者的實驗結果反而會被低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