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31
天生我材 沒有用
取自 天生我材 沒有用 杰佛瑞 溫伯格 註 陳芬蘭 譯
人其實是一文不值的 如果有個人只是呆坐在那裡大口咬著大亨堡
然後跟過往的人說 對於自己能夠生而為人深感驕傲 這對其他人來說
一點意義都沒有
你還能夠別人利用 真應該謝天謝地
心理治療是一種 長時間的情緒學習過程
如果不能打敗它們 就加入她們
如果你不能打敗使用者 那麼就享受自己被利用的事實吧 換句話說
能被人利用 總比一無是處要好得多
身為一個人 不論是男人或女人 唯有當她能為其他人提供服務時 才能
發揮自己的功用
有的人可能決定自己最好成為一名醫師 有的人則可能傾向選擇當個汽車技師來展現他的
人生價值 為了贏得做為"顧問" "屠夫" 或 "心理學家" 的尊敬與肯定
大家於是卯足了勁力全力以赴 這種所謂的追求人生價值 或者像現在大家所稱的
追求 "自我發展" 其實只是精神層面的伎倆 只是為了贏得做為人類獨一無二和
非凡卓越的地位 但如果沒有人願意僱用你當醫生 光是取得醫師執照對你來說
一點價值也沒有
一個人唯有對社會有獨特的貢獻時 他才是真正的與眾不同
只有當你有能耐可以做某些事情時 你才是個人物 你會做的事情越多
地位就越重要 這也就是 為什麼當子女們有成就時 父母就欣喜莫名
子女一事無成 父母自然感到哀哀欲絕 做父母的哪個不會這樣想
只要孩子會做的事情越多 那麼孩子將來順利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任何人想要出人頭地 就要發展出對社會又用的能力
每個人都應該全心擁抱 你必須為生命做些事
你有什麼需求不重要 要緊的是別人是不是需要你
一個人被需要的程度 決定了他這個人的價值 當你有能力栽種出全世界品質
最好的番茄 但如果沒人要買 這些番茄最終只能躺在箱子裡逐漸腐爛
人們隨著年齡增長就會逐漸失去 "被利用" 的熱情 有三個理由可以說明
(1) 我們以為自己能夠做某些事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能力
(2) 你不重視 "別人需要你" 這件事 是因為你傲慢地認為 自己應該把時間用來做
更有意義的事
(3) 你放棄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如果不能愛你所愛 就愛一直守候在你身邊的人
想要發揮專長 一展身手的人 就必須讓你做的每件事令人驚喜 對別人有幫助
又配上用場 幸運的話 你就會剛好碰上需要你專長的人 想要讓自己覺得活的
有價值 就必須讓自己為人所用 平易近人 同時又有生產力 這就是為什麼
找份工作來做 是讓生活變的有意義的最好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無論你怎麼耗盡心力 也沒辦法複製別人的故事
美國總統 約翰 甘迺迪 醫生的閱歷和遭遇 是任誰也模仿不來的
男人透過參與共同活動來建立友誼
女人則是互相吐露心事 分享彼此私密的話題或生活經驗
先和自己交朋友
在荷蘭 真實的社會現象揭露了當今殘酷的事實 我們生活的週遭 有超過一百萬人孓然孤獨
連一個朋友都沒有 "救世軍" 對我們的社會竟然變的如此冷漠 疏離 沒有人情味
感到非常羞愧 愕然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的意思是說 真的是因為人情淡薄
大家都找不到朋友 才讓整個社會生了病 老實說 我真的不相信 我們其餘一千
七百萬的荷蘭人就各個都有朋友 人人享受友情 當大家被問到有關個人社交生活
的情形時 我懷疑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有所保留的 我們常聽人說 尋得知己
猶如大海撈針 這句話也不是一兩年才聽到的 而且我自己的體驗也是如此
照這樣看來 你的哀傷悲觀似乎頗有道理 只不過似乎有點杞人憂天 因為
即使沒有朋友 我們的生活仍然可以過的多彩多姿
首先 你的工作的時候就不會有人打擾你 從事某些職業的人 一聽我這句話馬上就能
心領神會 完全了解我指的是什麼意思
與其把寶貴的時間拿來和一堆人應酬 攪和和白白浪費掉 倒不如全心全力推展自己的目標
開發新的投資計畫 精進各項才能 技藝 在人生旅途中偶然邂逅下的情誼 往往更體已
更親密 又因為這樣的交會 只是短暫的火花 才更顯的趣味盎然 少了朋友 你就可以
有更多的時間跟真正的重要的人相處 像是你的另一半 孩子 以及其他的親人
如果夠幸運的話 到了週末 你還可以跟三五個志同道合的朋友 從事你們共同
喜好的活動 到了下週一 又生龍活虎回到工作崗位
少了朋友 你還可以免去朋友之間難免滋生的失望 忌妒和背叛 各種困擾情緒的嫌隙
朋友間交往的時間越長 關係就變的越緊張 更容易為了一點小事產生誤會
暗地裡兩相互較勁 也因為夠熟 以前不好開口拒絕的事 現在也不再顧慮那麼多
在把朋友之間的所有問題搞定以前 你恐怕得花上幾百個小時和對方爭論的滿頭大汗
那你還不如每天花三十分鐘觀看肥皂劇 隨著劇情大悲大喜 然後大罵自己是個看戲的傻子
這樣就不必面對現實生活裡所有惱人的問題了
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 如果你還是想要交朋友的話 那麼就跟自己交朋友吧
和自己交朋友 不論犯了什麼錯都可以即時糾正 即便是再致命的錯誤 只要
時間一久 錯的都可以變成對的 而且心安理得 你可以凡事都站在自己的立場
不會有任何人來冒犯你 你也可以成為自己最忠實的聽眾 還有還友
如果你過度依賴自己的話 那也不成問題 因為你絕不會跟自己分手的
這樣一來 就不必擔心要給誰承諾 會不會被朋友拋棄 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這樣的你是不是看起來挺無聊的 那麼養隻狗或鸚鵡吧 他們可是比人類忠誠呢!
沒有朋友的生活或許很孤單 但反過來說 沒有朋友的生活
也讓你免於面對一個充滿虛偽承諾的世界
幣大於利 友情說掰掰
友誼的本質就是要付出不求回報 你擅長什麼 就提供什麼服務
但分文不取 現在你應該明白 為什麼友情和金錢常常是不可兼得的
只有肯義務幫忙的朋友才是朋友
每個人感受到的自己 是個絕無僅有的我
我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都對 "自我" 有一定的認知 一個人如果要過正常生活
就必須把自己當成有別於其他人的獨立個體 對自我沒有知覺 在茫茫人海中
就會失去對自我的認同 整個人脫軌失序 就像我看到的重度憂鬱患者
精神病患或老年失智患者
身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其實是不存在的 沒有人可以明確地指認我 定義我 形容我
因為我們所看到的我 其實是由於有別人存在 我才得以存在 沒有其他人
就沒有我了 換個不同的說法 如果其他人不肯定我的存在 那我其實是不存在的
一個人如果不跟外面接觸 那他就不能透過其他人反映的各種自我裡
感受到自己存在 這個事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大家在人際的各種互動關係也不強調 一般人不太願意承認
自我其實不是自我 而是"外界加諸在我個人的各種想法 形象 感覺和信念"
組合而成的綜合體
我是社會的集體產物
人們或早或晚 有意無意 直接或間接 還是會想要尋找對自我的認同 事實上
人們會面臨心理上的問題 或感覺自己進退失據 追根究柢都可以歸結到
是因為心智上對自我的認同出了問題 為了找出問題癥結 我們可以問自己
三個問題 我是誰 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我要怎麼達成人生目標
人們往往會懷疑自己的動機 像是她們會自問 我執意要走出家庭外出工作不可
還是為了跟老媽唱反調 因為他老是嘮叨個沒完 說在家裡當個賢妻良母是我一生
的職責 是這樣嗎?? 我想要研讀犯罪學 是為了想要找出爸爸成為殺人犯的原因
我之所以要離婚 純粹是為了想讓自己變的更好 更於愉快的生活
還是只是為了報復父母親 我只所以想要創業 完全只是因為要自我挑戰
還是不想讓我哥成為家裡唯一有自己事業的人 對於這些問題 疑惑
和自我批評最有趣的地方是 這些問號透露出 我們外在和內心的世界通常很
難一切為二 壁壘分明 爸媽的話 或者是德文老師說過的一言一語 會一直在
我們的心頭縈繞不去 長久下來 那些話崁進了心頭 變成你的良知 而發自妳內心
的聲音 則會讓你選擇性或帶著有色眼鏡 看待外面的世界 簡而言之
完完全全的我根本不存在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 社會 朋友 同擠 家人或鄰居造就下的產物
因此每個人的動機 想法 感覺或主張 都不可能是靠自己一個人就無中生有的
認清這個事實最重要的理由在於 這個事實可以讓每個人意識到自己在宇宙中
有多渺小 讓你知道一個人能夠以謙遜的態度展現出他的偉大 迫使你眼中不在
只有自己 能夠更關懷身邊的各種事物 那些曾經激勵或者挫敗你的人
如此一來才能夠有更好的表現 從那些協助你成就自我的人的觀點
來看待自己的英雄事蹟 最後 但絕對不是最不重要的一點
就是要你了解 如果不是別人一路扶持 今日的你必然一事無成
每個人都有過傷心 被拒 羞愧的經驗 同樣也會有團結 愛慕和親密的感受
終有一天 當人們被沮喪 失望和孤寂的情緒淹沒時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就能
夠帶給我們莫大的鼓舞
照顧好自己最為重要
人們現在已經不在意別人的死活 助人 工作 冒險犯難 只有這些是能讓人富裕
人們才有興趣做 事是顧及別人是件累人的事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已決意
從今以後凡事都是為我自己而做 我是指每一件事
我會跟遇到的每個外國人說 既然你到了這裡 當然就是這裡的一份子
一定要學著自己照顧自己 只有當你知道自己不會無緣無故受到別人干擾時
你才能和諧地生活
我打算自己烘培麵包 種蔬果 養豬呢!!!
這些事你如果都仰賴別人來做 那你只會得到一份夾著吃起來像塑膠的火腿肉
和濕淋淋番茄的三明治
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肯定是件好事 旦先要確認自己能夠做些什麼
就算你真的能夠做些什麼 也不要馬上表現出不可一世的樣子
拋開自我吧
過分強調 自我 過於自負和太過短視近利都會讓人分散注意力
徒增緊張和惶恐 並且使的個人過分在意自己
舉例來說 政治人物 企業家或者老師常常要在公眾場合講話
她們如果想要成功 就唯有把重心放在做好充分準備
深入了解演講主題 具備生動的表達能力 已充分掌控
聽眾的情緒等各種問題 一但他開始注意自己
並在意自己的表現 他的態度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很多人際關係之所以產生問題 就是因為過度自吹自擂
希望別人一定要聽進自己的意見 別人一定要體諒自己的感覺
一定要證實自己都是對的 家人會爭吵 常常是因為每個人都不願意
委曲求全 職場裡的衝突則是每個人都見不得別人好
現代人過份強調自己的重要性 一但上司無法事事如他所願
工作熱情馬上就被澆熄
那什麼是真正不可或缺的呢?? 你 我還是某個人 當然都不是
即使少了你 我 這世界還是會繼續運行
一個人心理是怎麼想的 對社會大眾而言根本不算什麼
由此看來 過分重視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太自以為是 尤其只在意別人對
自己的看法 因此要成為大人物只有一個方法 就是要拋開自我
能夠真正做的這點的人就知道 這代表生活裡要充滿服務
感恩 和謙遜的心 試著這麼做 你將會愛上這樣的生活
結語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問題
多虧經濟持續繁榮 我們可以比以前花更多時間在自己身上
建立自我意識已經不再是奢想
而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我們常常會聽到像是 追尋真正的自我
或者發掘生命的泉源之類的話 於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病人
會詢問心理醫師 要怎麼做才能愛自己 哪裡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現今因為個人自由過度擴張 使得大家面對生活時備感無助
這個問題跟越來越多人開始尋求自我存在的意義 有相當程度的關係
不過 這樣的追尋其實是漫長而徒勞無功的 因為我堅信
只有當其他人認為你的存在有意義 你的生活才有意義
生活裡沒有了別人 每個人都變的微不足道
希望我已經說服你 心存服務 乾恩和謙遜是多麼重要
傑克巴 卡嵌 說的好 有驢可騎 勝過被馬踢
2008-07-09
猜忌
猜忌
情人之間會有的猜忌
朋友之間也是會有
當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就會有的結果
當夜深人靜時...當他沒有在你身邊時
頭腦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想著想著 開始思念一個人
想起以前的事
想一想它會不會又跟他在一起了
就算沒在一起....那他是否會想著你
總是覺得那個人再出現的話...她的心還是會隨著他跑掉的
是很強烈的不安全感吧....還有不確定感吧
她生日 不僅準備好禮物送她 還專程回到高雄去看她
她會來台北看我嗎??
若是明年生日不會的話
我想我也不要期待太多了
大概這輩子 她都不會主動來看我吧
若是她呢 也許會馬上衝上來吧...苦笑
我把你看的很重要
你也許把我看成一個很要好的朋友罷了....
或許她只是想接受別人對他的好 來肯定自己吧
情人之間會有的猜忌
朋友之間也是會有
當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就會有的結果
當夜深人靜時...當他沒有在你身邊時
頭腦就會開始胡思亂想
想著想著 開始思念一個人
想起以前的事
想一想它會不會又跟他在一起了
就算沒在一起....那他是否會想著你
總是覺得那個人再出現的話...她的心還是會隨著他跑掉的
是很強烈的不安全感吧....還有不確定感吧
她生日 不僅準備好禮物送她 還專程回到高雄去看她
她會來台北看我嗎??
若是明年生日不會的話
我想我也不要期待太多了
大概這輩子 她都不會主動來看我吧
若是她呢 也許會馬上衝上來吧...苦笑
我把你看的很重要
你也許把我看成一個很要好的朋友罷了....
或許她只是想接受別人對他的好 來肯定自己吧
2008-07-02
只想買條牛仔褲 選擇的弔詭
取自
只想買條牛仔褲 選擇的弔詭
貝瑞 史瓦茲 著 劉世南 譯 專文導讀
* 稍微限制選擇的自由 而不總是反抗種種限制
* 學著接受已經 "夠好" 的選擇 而不是一昧追逐 "最好"的
* 會過的更好(你可曾聽說哪個父母說 : 我要給孩子"夠好的"東西 !!)
* 對於選擇的結果能降低過高的期待 會過的更好
* 如果所做的選擇不可逆 感覺會比較好
* 不要過分專注旁人的舉止 會過的更好
細微決定的暴政
第一 店員的推銷攻勢跟廣告宣傳讓消費者難以 甚至無法忽略這些產品的存在
因為產品不斷地出現在你面前
第二 我們習慣性地在意四周人的行動 而且總是自己與旁人比較 如果在飛機上 鄰座乘客
用的筆記型電腦體型非常輕巧 螢幕又大又清晰 就會擴大我在消費時的選擇範圍
不管我到底想不想要這樣的產品
第三 我們承受的困境 於是我們告訴自己 再多逛一間店 或 再看一本商品型錄吧
而不是 我們要把所有的商店都走遍 或 我們要把全部的型錄都看完
再多加一個選項進入考慮之前 這舉動看來總是很容易 所以選項每一個有一個的增加
把六個一路追加到三十個 等完成了探索商品的活動 回顧來時才驚惶地察覺
一路上已經考慮過那麼多的商品 而且沿路不斷丟棄不合意的產品
如果沒有發現過多的選擇也會造成問題 就不會學著忽略多樣化選項 而且
既然傳統價值將自由選擇視為神聖不可侵犯
無窮盡的選擇似乎將會帶來不可否認的益處
如果消費者在購物時遭遇不滿或困擾 興師問罪的對象
通常是銷售員 塞車 太貴和缺貨
總不會歸咎於過多的選項
不過最近開始有一些指數顯示 人對於這樣的趨勢已開始感到不滿
有些書籍雜誌 "自求儉樸運動" 為訴求 其中重要概念是 我們有太多的選擇
要做太多決定 但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
做決定是件困難的事 而每個決定都需要考慮不同的因素 舉例來說 租公寓的時候
你會考慮 地點 寬敞 環境 安全設施 以及租金的高低...
明智的決定通常包含以下步驟
1. 認清目標
2. 測量每個目標的重要性
3. 列出可供選澤的項目
4. 衡量選項是否符合設定的目標
5. 篩選出一個最理想的項目
6. 再以所選擇的後果 修改原目標 重新設定重要性 以及評估未來可能的結果
做決定不容易 就算選項只有寥寥數個也一樣 若選項增加 就必須花更多精力
這也就是選擇之所以會從一件美事變成一場惡夢的原因 就因為如果此
我們不可能每次都做出明智的選擇
在設定目標和做出決定之前 先問自己 " 我想要什麼 "
這表面上看來是個很簡單的問題 但因為這世界在充滿太多龐雜且衝突的資訊
你就得不時在心中反覆自問 " 我到底想要什麼 "
心理學家卡恩曼研究指出 人對於過去經驗之樂趣品質的記憶 完全取決於兩件事
第一 經驗中的頂端(peak)(最好或最差的狀態)
第二 經驗結束時的感受
用來是否決定要在一次從事這類活動
人對於自己熟悉的作品比較容易產生好感
人在面對潛在的獲益時 會有逃避風險的傾向
人在面對潛在損失時 會有嘗試風險的傾向
人都憎惡失去 失去在心理層面上所造成的影響是得到的兩倍
當選擇的項目和機會的增加 會造成三個相關的負面影響
* 做決定需要花更多心力
* 犯錯的機率愈來愈高
* 錯誤對心理層面的影響加劇
為什麼要做極大化者
第一 許多極大化者都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傾向 她們可能察覺到在做決定時
會遭遇許多難題 害怕後悔自己的選擇 而且從自己的選擇中只能達到短暫又
稀少的滿足感 但她們從來不曾察覺問題的根源
第二 對身分地位的關注 毫無疑問 自從人類進入社群生活之後 便開始關注
對自己的身分地位 而且這種關注在近代有產生新的形式 在新的時代裡
全球通訊發達萌生全球意識 在這個競爭環境中 似乎只有"最好的"事物
才能擊敗其他對手 才能確保成功 物資越來越豐富 物質主義也越來愈發達
再加上現代商業的行銷手法 以及一大堆令人目瞪口呆的選擇 看來人對身分地位
的關注 難免會像軍備競賽一樣 越來越講究 想要成為最好的 唯一的方法
就是 要擁有最好的
財富不必然使人快樂 那到底什麼才能為人帶來快樂呢??
親密的人際關係似乎是快樂的最重要來源
快樂的人比較容易吸引友伴 與人交往也會帶給人快樂
人為了增進繁榮和自由與付出了龐大的代價 犧牲了社會關係的質與量
我們賺更多的錢 花更多的錢 與別人相處的時間卻變少了
報告指出 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感到寂寞
寂寞似乎不是因獨處造成的 而是因為缺乏親密情誼
我們造訪鄰居的時間變少了
探望父母親的時間也減少了
更難的拜訪親戚朋友
這種現象又再一次加重選擇的負擔 就像連恩所描述的
從前來自鄰居關係或工作理所當然的情誼 現在都必須刻意經營
慎選的方式達成 現在人連交朋友 建立家庭生活 都被鼓勵要積極努力
地耕耘 也就是說 我們的社會關係已經不再是與生俱來 而是一連串
慎重仔細的選擇
建立社會關係需要時間 首先 形成親密聯繫就要花時間
和別人建立真摯友誼 或經營一段感情 必須充分了解另一個人
建立親密關係之後 還需要花很多時間維持 每當有親人 朋友
或有團體中的朋友需要我幫助的時候 就要隨傳隨到
每當有意見不合或發生爭執 就要幫忙解決問題
而且 你很清楚 親戚朋友總是會在沒空時需要你 硬是要把一些應酬
插進你的行事曆中 她們在想來的時候來 而你得隨時預備妥當
誰有這樣的閒情逸致 還能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一些彈性的空間或時間
又不必付出沉重的壓力或分心的代價 那個人絕對不是我 時間是相當
稀有得資源 而且不知為什麼 雖然各種節省時間的管理技巧相繼問世
時間的緊張卻不斷增加 在重申一次 我的論點就是 有大量的選擇等著我們
籌備 抉擇 反覆評估 也許等著我們懊悔 這些都是造成時間壓力最主要的來源
藉著運用 規定 前提 標準 和 常規 來約束 限制我們所遭遇的抉擇
可以讓人的生活變的較能掌握 我們可以省下時間來和人相處
並且處理那些不能或不想避免的抉擇
採用"第二級決定"要付出的代價是
必須錯失一些更好的機會 然而沒有這些機會 日子似乎
一樣地過下去
生物學家烏義茲克爾指出 生物進化的方式 是讓生物的知覺和行為
能力都利於生存 也就是說 "安全性比富有更重要"
想要與喜歡
既然我們相當重視選擇的自主權和自由 你也許會認為選擇可為人帶來快樂
我們想要的東西通常是我們喜歡的東西 也就是能帶來我們興趣的東西
不過最近一些有利證據顯示 "想要"和"喜歡"基本上是由大腦不同的系統負責運作
而這些系統經常會 但不一定會一起運作 毒癮發作的人極度"想要" 吸毒
(由於毒癮使然) 即是她們內心清楚地知道 吸食毒品並沒有帶來多少樂趣
相同結果的實驗是 刺激老鼠大腦會產生"想要"食物(的錯誤訊息)
但是從吃相看不出來他在"享受"所"想要"的食物
在有些情況 想要和喜歡可能分開運作 我們原本期望得到
常和真正得到是兩回事
如果在抉擇時要面臨取捨 人不只會變的不快樂 還會顯得優柔寡斷
研究人員指出 : 人所面臨的選擇一但牽涉設到利弊取捨 就會造成衝突
所有的選項都會失去魅力
在推敲取捨選擇的(潛在)利弊時 其中衍生的負面情緒不只會消遣滿足感
還會影響最終抉擇的品質 許多證據顯示 處於負面情緒 目光會變得
短小 無法檢視選擇的所有層面 而只把焦點放在一 兩個特性 因此常忽略
重要部分 而且負面情緒會使人分心 因為過度關注於情緒而忽略了選擇
當選擇的風險提高 所牽涉的利弊取捨就會使負面情緒更強烈 這對抉擇
相當不利
幾年前有研究人員發現 人在考量和做決定時 負面情緒會造成有害的影響
更新一點的資訊也顯示 正面情緒會造成正面影響 人心情好時 思考較敏捷
層面較廣 考慮也較周全 也能靈巧地連結各種資訊 然而這些有效思慮在心
情差時就被阻擋
住院醫師門診時 即使只是送他一顆糖果 表示感激與加油 也能增進診斷
的速度及準確性 整體來說 正面情緒可以擴大我們對所遭遇的理解
好心情有較好的思考力 而包含複雜選項和各種特性(像是"我應該選擇哪個工作")
的難題 當然最需要好的思考力來解決 矛盾的是 面臨這類問題時所引起的負面情緒
卻偏偏會削弱最需要的思考力
顯示沈沒成本的力量
先讓一些人在劇院訂購當季表演活動 有些人以全價購票 有些人以優惠價購票
然後在整個演出季當中 研究人員追蹤觀察牠們實際出席觀賞演出的狀況
結果發現 以全票購票的人實際出席觀賞表演的機率比較高 研究人員認為
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比起以優惠價購票的人要是不出席觀賞表演浪費的錢較多
所產生懊悔情緒也較多
決定要不要去看表演是以未來作考量 所以在乎沈沒成本(既成事實)是不切實際
的錯誤 票已經買了 錢也已經花了 這些事都已經結束了 在節目演出當天晚上
持票人應該只問一個問題 我比較想花一晚看表演 還是在家看書聽音樂
有趣的是 大部分的人都不這麼想 這其中的差異是 面對未來 還是活在過去
因為只有在人揹負著抉擇(購買門票或昂貴的鞋子) 的責任時 沈沒成本的效應
才會比較大 所以我相信 沉沒成本的效應不是純粹只想避免損失 而是為了要
預防懊悔 如果沈沒成本的效應只是因為憎惡損失所引起 那麼不論這筆損失
是不是你的責任就無關緊要了 反正一樣都是損失
難以擺脫的義務
我自己也會屈服於各種沈沒成本的效應 有時我意識到自己正受到沈沒成本的
影響 有時則渾然不覺 我的衣櫥裡有一些衣服 架子上有一些CD 我知道
我再也不會去穿或聽 但還是無法擺脫她們 在餐廳用餐時感到一股壓力
彷彿不論我是不是已經吃飽了 都應該要把盤子裡的東西吃完 如果我讀一本書
已經讀了兩百頁左右 不論是不是喜歡 或能不能從書中得到一些啟示 我都要求
自己一定要讀完 相同的情況不勝枚舉
很多人遲遲不肯結束一段令人苦惱的關係 有時不見得是因為愛 不是因為覺得
虧欠對方很多 或覺得自己有道德義務 必須信守承諾 事實上 是因為已經投資
許多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面 就如同醫學院的學生發現自己並不想做醫生 但大部分
學生還會上完所有的訓練課程 還有更引人爭議的史事 越戰期間 大部份美國人
都必須忍痛承認 (當時)繼續投資氣力在這場這產戰爭絕對不會有好結果
為什麼還要繼續堅持 有人這樣說 如果現在退出 之前為國捐軀的上千名士兵
都白白犧牲了 這個想法所考量的是過去 而不是未來 以犧牲的人不可能活過來
(無論你後來的決定為何) 所以現在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先不考慮這場戰役在道德
和政治上的正當性) 還活著的士兵和人民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 決定所影響的是這些
人的未來 而不是已是事實的犧牲 雖然她們曾為我們將放棄的付出代價
懊悔情緒和機會成本讓人將注意力敗宰錯過的事物上 不過人還是會因為不滿足
自己實際所選擇的項目本身而感到勞心費神
適應現象 簡單來說 我們會逐漸習慣新的事物 然後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快樂的人相對地比較不受社會比較的影響
人都能減少對身分地位的競爭 人應該能獲得更好的生活 生分地位的競賽不僅是
壓力 也是浪費 還會扭曲人的生活
選擇正確的池塘中 揭露人想在自己的池子中當一條大魚的心態 以及這種心態
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 如果全世界只有一個池塘 而每個人都要和其他人
互相比較身分地位 那機乎所有人都是失敗者 只要這個池子有一條鯨魚
不管是蝦兵蝦將或鯊魚都將顯得渺小 所以 我們不會和全世界的人
來做比較 而是位自己劃定一個區域(池塘) 在這個區域中(池塘)中 與自己所選定
的參考選項做比較 然而怎麼挑出合適的區域才是選擇了正確的池塘??
那就是你在這個區域(池塘)裡頭 能處在(最大)成功的地位
想想以下情境 一隻目光短小的母魚告訴小魚 你可以擁有你想擁有的一切
無拘無束 他並沒有意識到於魚缸的空間有限 不過他真的目光短小嗎??
就因為住在有限制 有保護屏障的魚缸 小魚才能夠盡情實驗 探索 寫下屬於
自己的故事 而是不用擔心挨餓或進了老饕的肚子 如果沒有魚缸 的確是無
拘無束 不過 小魚窮其一生都只能掙扎求生 在有限制當中的抉擇 在居束之中
的自由 卻使得小魚能夠盡情想像許許多多奇妙的可能性
抉擇 看招 !!!
* 不超過兩個選項
* 多一點滿足 少一點極大化傾向
* 除非非常滿意其他產品 否則請購買習慣性購買的商品
* 不要被 "更新更好" 的產品迷惑
* 不要擔心自己會為了一棵樹 放棄一整片森林
* 避免可逆的選擇
* 實行感恩精神
* 減少懊悔情緒
* 為適應現象做好心理準備
* 控制過高的期望
* 容許自己有意外驚喜的機會
* 減少社會比較
* 把注意力放在令你感到快樂以及讓生命有意義的事物上
* 學習享受束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