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2-25

【關漢卿】 (1210-1300)

【關漢卿】 (1210-1300)

    號「己齋叟」,解州(今山西運城)人,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
   ,祁州(今河北安國)人等說法,為「元曲四大家」之首。[1][2] 生平事跡
    不詳,根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一些零碎的資料來
     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於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

     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馬致遠、鄭光祖、
     白樸並稱爲“元曲四大家”。

【曲家聖人】

關漢卿可能是太醫院的一個醫生,另有一說是先祖或父兄為太醫院醫生,
故關漢卿為醫戶,而不為醫生。[3] 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動,也曾
到過汴梁、臨安(今杭州)等地。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
存18種,[4] 最著名的有《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
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箇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
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聖人」。《析津志
輯佚·名宦》曰:「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
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是時文翰晦盲,不能獨振,淹於辭章者久
矣。」

【影響】

關漢卿雜劇為後世留下不少著名的故事作藍本,如「六月飛霜」的故事便
膾炙人口。其雜劇情節布局緊湊,使後世明清戲曲的劇本情節,更符合舞
台演出的要求。

關漢卿雜劇之語言成為本色派雜劇的典範,影響南戲和明初戲曲的發展。
其雜劇塑造的人物深入民心,為後世劇作家留下典範,影響明清戲曲寫人
的藝術特色。

【評價】

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四塊玉.閒適>:「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
         閒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 的是我,爭什麼?」短短的曲詞中
        ,用了兩個古人的典故,這二人是:
         (A) 蘇軾、辛棄疾
         (B)   屈原、賈誼
         (C)   韓愈、柳宗元
         (D) 陶淵明、謝安

【D】

本曲選自〈閒適〉四首之四。 作者在歷盡了俗世間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之餘,透露自己無意與人爭名逐利,不屑與人爭賢愚,透露出其隱居山林
,與世無爭的閑適生活。 勸喻人們莫爭是非,不論賢愚,學陶淵明歸隱田
園、謝安隱居東山,自得其樂。因為閱歷過生命的百態,於是想要過著躬
耕自得的生活。 回首前塵往事,作者不言往事種種,但「閒」將往事思量
過,暗示作者「一再」回首前塵,意味作者內心仍有些難以釋懷,於是不
斷的勸慰自己!

3、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謂其「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
,故當為元人第一」之戲劇家為誰?
(A)馬致遠 
(B)關漢卿 
(C)白樸 
(D)王實甫

【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