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十一件事情上:
首先是「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後的機會。錯過了大學四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後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
況且,現在大家醫學的知識比起五十年前更豐富,醫學也有很大的進步,保健知識比起我十八歲時候好多了。 健康生活的習慣包含了運動,經常運動不一定是要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運動家或者校運選手為目標,而是養成一個習慣,把運動當作健康生活的一部份。
第二件事是「培養志願」,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願。
例如,你未來要走哪一個行業?要在政治上、法律上、科學上、學術上還是到企業界?這個就是志願。 假如目前尚未決定志願的話也不用太擔心,這往往是大學二、三年級甚至於是更後面才能做決定的事。但希望你在這大學四年裡儘早有自己的志願,這樣就可以決定你要在哪些事情上下功夫、花時間,也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事業的方向、人生的方向,進而知道自己要在什麼學問上多努力。 志願可以分成學術上的志願與非學術相關的志願。
學術上的志願就至少是一門主修,無論物理、化學、電機、機械都好,甚至是寫作等藝文方面的志願,都屬於學術上的志願。 除了學術以外的其他志願則屬於非學術相關的志願,範圍更廣。例如:當立法委員、到公司裡頭作經理、工程師、總經理、當律師等都是非純學術的志願。無論是哪一類的志願,一旦有了志願以後,學習會比較有方向。
第三,要「用功學習」。
假如你們的志願是學術志願,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麼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 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可,另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願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裡頭。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志願是在企業裡頭工作,而你的主修卻是電機系的話,電機是你吃飯的本錢,你得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電機的領域裡頭用功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因為你預備到企業界做事,所以你要了解包括電腦、資訊、半導體、通訊等資訊,閱讀國內外報章雜誌、相關行業的新聞報導;除此之外,你也得花點時間學學會計、財務、行銷,看看企業是如何競爭,甚至應該注意一下這個行業公司的股價,還有股價漲跌波動的理由為何? 假如你預備以政治來作為志願,那更有一套經典式的學習領域,包括:飽覽歷史、地理、語文方面的書籍,還有閱讀傳記,這是作為一個政治人非常經典式的訓練。
第四個,「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瞭解」。
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資訊,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瞭解。徹底瞭解比你看了多來得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僅靠你的記憶力背書,背書只是通過考試的一個辦法而已。 你目前的人生已經通過了種種考試,之後的人生不是挑一個習題或者寫一篇短文的這種考試。未來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在考試,但那些考試是需要徹底瞭解與融會貫通的。
以我自己為例來說,我的學士跟碩士都是主修機械,可是我一進產業就是進入半導體業,剛開始我對半導體業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的物理相當好,於是我買了一本當時半導體的經典著作,是William Shockley的一本書,有兩百多頁,我花了四、五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徹底地學習與瞭解。 那時年紀輕,大概二十四歲。白天我在生產線上做事,晚上則花好幾個鐘頭看半導體的書籍。白天的工作雖然讓我對半導體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上對我的半導體學問幫助不大,我的半導體知識主要是靠晚上幾個鐘頭的閱讀而來。 我每天晚上頂多看這本書的十頁,有些地方看來看去還是看不懂,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教師。我那個時候有一位非常喜歡喝酒的同事,跟我住在同一個旅館裡,他有豐富的半導體學問。他因為很喜歡喝酒,幾乎每天七點鐘到十點鐘都在旅館樓下的在bar裡面喝酒,所以很容易找到他。雖然是在喝酒,可是他沒有真正喝醉。我唸書這三個鐘頭中,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想來想去還是不懂的地方,我就去找他,我不僅可以找到他,百分之九十的問題,他也都可以替我解答。學校的環境對學習很好,可是要抱著徹底瞭解的心去請教,而且要適時尋找與運用資源。
第五點,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在中國、台灣的文化裡比較欠缺。 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了什麼文章,或者聽了一個演講就認為是這樣。看了文章或聽了名人的演講後,要去想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然後去找另外一個來源來求證。
第六個,「學創新」。
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天分,但有一部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培養創新的途徑其實就是之前說的徹底瞭解、用功學習與獨立思考,這三件事與創新有強烈的正相關
第七點,「學中文」。
雖然大學生的中文已經學了十八年,可是絕大部分學生的中文還是不夠好。台灣中學的中文教育跟我小時候在大陸所學的十分相似,均注重讀跟寫,當然還有背書與背古文。那為什麼很多人十八歲了還不夠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還不夠好?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聽」跟「講」的能力。 什麼是「聽的能力」?你跟人家講話,對方會有感覺,但可能沒有真正在聽,那就是對方聽的能力差。我是董事長,照理說在公司裡頭大家應該聽我講話,可是我發現常常我講了一句話後,其實我接下來有四、五句話要說,但我在講完一句後就被對方打斷了,因為他以為他知道我接下來會講什麼,但事實上百分之八十的時候他都猜錯了,這就是聽的能力不夠。
講話人人都會講,因為中文是大家的母語,可是「講」的能力還是有層次之別。講話的第一層能力是「詞能達意」;其次是能夠「有邏輯的解釋一件事情」,就是口頭上能有邏輯性的解釋好一件事情,這個恐怕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能夠做到。再高一層則是「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這部分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都還不到的人達得到。那最高的層次是「雄辯」,這部分一百個人中恐怕一個人都沒有。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高聽的能力,在說話方面也能達到具說服力的層次,這是可以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的。
第八點,「學英文」。
英文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五十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英文會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語言。雖然要一個十八歲的人學英文已經有點晚了,但是還是可以補救。補救的話可以從「讀、聽、寫、講」這四方面來進行。學中文要注意的是「聽跟講」,學英文則是要多注意「讀跟聽」。到了十八歲時如果你的英文講得不好,要你流利地講英文會比要你流利地寫英文還來得困難,但重要的是你能夠流利地「讀」,這對十八歲的人來說還不晚,要期許自己能夠做到讀英文跟讀中文一樣地流利,這點相當重要。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測驗。現在台灣翻譯的書很多,很多英文書被翻譯成中文。兩、三年以後,假如你是願意看原文書而不是中文譯本,而且能夠流利地閱讀的話,那麼你就做到了。
英文聽力也一樣,到了十八歲時,如果英文底子沒有很好的話,已經很難再要求英文講得流利或者寫得好,但是英文聽的能力可以再加強,把英文的獨與聽的能力訓練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九點,「學習世界」。
要學習全世界,不只學習台灣、大陸、亞洲。學習世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假如你無法流利地閱讀英文,要學習世界就比較困難。以新聞而言,台灣報紙報導國外的新聞的量很缺乏,台灣的新聞台雖然有時候會報導國外新聞,但簡直是少到幾乎沒有。所以我曾經說過要學習世界,起步點就每天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你會在裡頭看到不同的世界。除了國際先鋒論壇報之外,可以再看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還有美國的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第十點,「學演講、學辯論」。
這個跟我剛剛講中英文的訓練有關,演講是講,辯論又是聽又是講。 電視上有很多時論者,他們的演講技巧很好,簡直是口若懸河,但是內容不見得那麼豐富,演講跟辯論需要技巧,更需要內涵。
第十一點,也最重要的一點,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誠」就是不講謊話,不是只對你熟的人不講謊話,而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謊話;「信」就是你說要做什麼,你就會不計代價來完成。我期許大家做一個誠與信的人。我認為社會有沒有提升與社會上的領導人有關。我希望你們現在十八歲以後都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人,也是一個在誠信上不容置疑的人,誠信之外還能與別人既競爭又合作。 在大學的時候學會了如何既競爭又合作,希望出了校門還是能夠繼續如此,那我們的社會才會提升。
2010-05-12
2010-05-10
專一太可惜,人腦可以專「二」
作者:劉威麟 出處:Web Only 2010/05
我是一個工作狂,常常掛一大堆事情在身上同時做,最常被別人講的就是:「你應該專一一點」,不過,「專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幾周前看到一篇科學報導,它引述了來自法國的最新研究,顯示了人腦一次其實能「同時做兩件事情」。
什麼意思?以前都不知道嗎?
科學家說,人腦的速度其實非常快,很多地方都勝過電腦,不過,電腦在很早期就有一個很棒的功能,那就是「任務轉換」(task switching),電腦可以做一份任務,做到一半,很快的被另一份任務給打擾,先處理它,再安詳的回到第一份任務,正確無誤!科學家從來沒有發現過,人類的大腦有任何近似於電腦的「任務轉換」的功能,人腦連工作轉換都不容易了,更何況是要進化到新電腦那些「多工運算」(multi-tasking)的可以「同時做」好幾樣事情?這份研究非常的特別,科學家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發現人腦中可以同時存在兩個不一樣的目標,同時並行,對人腦的「能力」大吃一驚。
法國的科學家找來32位右手寫字的人,丟給他們一堆字母,請他們將類似的字母找出來,找到愈多正確的答案的,就可以得到愈多獎金。這些實驗者一聽到有獎金,就非常興奮的開始要來找這些字母,科學家更興奮的在旁邊準備用fMRI核磁共振儀器來監測他們的腦內動作,結果發現,當這些實驗者只被考這麼一件事時,這些實驗者的左右腦內的「額葉內區」(medial frontal cortex)都不約而同的同時亮了起來,這部份掌管的是誘因、動能,有好東西在前面,我們要去得到他的時候,這區就會亮起來。
有趣的是,這時候科學家換了一個題目,這一次,這些人必須處理大寫字母,另外也必須處理小寫字母,而兩邊的獎金是分開計算的。他們大可以只處理小寫字母,處理得好,獎金也不少,但人是貪心的,所以所有實驗者都選擇了想辦法兩邊同時處理,拚命想辦法拿到兩種獎金,這時候,科學家繼續用fMRI監測腦部,發現這些實驗者腦部的額葉內區,竟然同時有兩個不同的部位同時亮了起來,分別掌管不一樣的獎賞回饋,兩件事情同時在運作著。
們可以想像,人腦內可以有「兩個聲音」,同時告訴我們自己,可以努力做兩件事情。不過,科學家發現,當實驗者又被要求做更多事情,腦部就沒有反應了。此實驗說明人類可以同時做好幾件事情,而事情的「件數」,不多不少,最多就是「二件」--
其實這一點,有些專門做腦部受傷治療的也有報告過,因車禍等原因而造成那個區塊受損的病患,一次只能做一樣事情。換句話說,人類其實可以做好幾樣事情。不過,此篇研究還特別強調,人類無法「隨意」的「同時」做兩件事情,之所以可以同時做兩件事,是因為兩個目標都「夠大、夠誘人」,兩件事情就可以同時運作,但是,如果是一邊開車一邊寫簡訊,兩邊有一邊的誘因不夠大,譬如在「開車」這邊錯估了道路的危險以致誘因不夠,腦部就會「斷線」,然後,車禍就發生了。
這篇研究的影響其實很深遠,現在大家就知道,人類好像有些事都是喜歡「2」,譬如,「Yes or No」就是兩個選項選一,然後常常出現在任何語言語法中的「如果你……那麼就……如果你不……那麼就……」,仔細看看,其實也是一種「兩者同時分析」的狀況。我們很少給三個選項,其實大部份的時候都是兩個選項。其實,人類早就是「專二」的動物,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
當我們知道自己是「專二」的動物,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可以有怎樣的調整呢?以下是我想得出的四個重點:
一、既然人類是「專二」,想做的事情,現在就去做吧:
我在24歲的時候寫了第一本書,29歲開部落格,業界有更多更有經驗白髮先進都告訴我,他們也想寫作哩!也早就有資格可以寫作哩!但是,他們總說,想要等到「退休」後再來做。我聽好幾位朋友說過好幾件事,彷彿也都等要等到退休後來做。問題是,退休之後,還是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只能等到下一輩子再做了。唯一大家都會先做的就是「旅遊」,想去日本玩、歐洲玩、美國住,今年賺一賺,不到年底就先去了,除了旅遊以外的事情,全部都等到退休後才做!由於人腦其實可以兼顧兩件事,因此,除了正職上班之外,可以再選一件事情做,請利用這個空間,做一件想做的事情吧。
二、由於人類是「專二」,所以應該一次設兩個目標,天天都很high:
這份研究對自我的目標設定,甚至是一個團隊、一間公司的目標設定也意義重大。原來,我們可以一次設兩個目標,一個團隊內部人人都可以橫跨兩個目標;設兩個目標並不會讓我們錯亂,我們大腦可以兼顧兼容,而設兩個目標還多一個好處:萬一,其中一個目標「表現不佳」,另一個目標的進度可以讓自己的志氣保持高昂的狀態,有兩個目標,天天都是好消息。如果目標太多,縮成「兩個」也比較容易成功,最佳的案例就是直銷的世界的「雙軌制」,我認為是在制度面上最巧妙的發明,以往的直銷都要好幾條下線才能成功,雙軌制的含意是在制度面上只要有「兩條」即可成功,好好的顧好,就可以取得獎金,一聽就覺得很躍躍欲試。
三、由於人類是「專二」,就可以以「平衡」來檢查進度、不好就替換:
只做一件事,我們不知道做得好不好,如果有兩件事同時做,就可以輕鬆的「比較」兩邊的狀況,看看哪一邊的效率是不是比較差了,哪一邊花的時間比較多了?從前我們只有一份任務,因此只能「盡量做好」,現在我們的目標變成「兩邊平衡」,所以「好的一邊」會幫忙我們去拉「爛的一邊」。從前我們傻傻的做,可能這份任務已經做得很爛、很沒意思了,也不知道,但若你堅持此後就是有兩份任務,若哪一份任務已經無法平衡,就將這份任務拔掉,換另一份任務進來,永遠保持兩份任務在手上,讓它們平衡。
四、由於人類是「專二」,因此人類處處都適合擁有「兩份」物件:
常常想,人類到底應該生幾個「小孩」?這麼簡單的問題,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不過,這份研究會告訴我們,最佳的小孩數可能正是「兩位」,因為你可以同時管教兩位、照顧兩位;出去玩的時候可以兼顧最多的就是兩位。另外,你可能最好也有兩台「電腦」,分別在不一樣的地方扮演有點不一樣的功能,你的大腦會幫你分得清清楚楚這兩邊分別是什麼樣子。至於男/女朋友到底一次應該有幾位,我就不發表意見了。
最佳的「做兩件事」並且平衡的方式,就是同時擁有兩份「工作」;當你同時擁有兩份工作,自然就會有科學家口中「足夠的誘因」去支持做好兩份工作。當然,就和婚姻一樣,人類社會的制度是不允許兩份工作的,所有的上班族都被賦與「只能做一份工」的禁錮,然而事實上,有一半的大腦,可以再多一份工、多一份收入,卻完全不減。說到這裡,我們五月剛好有職缺,希望再徵求一位「助理」,若對網路、行銷相關話題有興趣者,歡迎寄履歷表來到「contact.mr6@gmail.com」及「invite.mr6@gmail.com」,我們認識的人當然優先考慮!
人類終於發現自己適合「專二」,我們都知道自己的「一」,要以什麼當「二」呢?這是周末前可以想一想的。
(本文作者劉威麟,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其部落格網址:http://mr6.cc/)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我是一個工作狂,常常掛一大堆事情在身上同時做,最常被別人講的就是:「你應該專一一點」,不過,「專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幾周前看到一篇科學報導,它引述了來自法國的最新研究,顯示了人腦一次其實能「同時做兩件事情」。
什麼意思?以前都不知道嗎?
科學家說,人腦的速度其實非常快,很多地方都勝過電腦,不過,電腦在很早期就有一個很棒的功能,那就是「任務轉換」(task switching),電腦可以做一份任務,做到一半,很快的被另一份任務給打擾,先處理它,再安詳的回到第一份任務,正確無誤!科學家從來沒有發現過,人類的大腦有任何近似於電腦的「任務轉換」的功能,人腦連工作轉換都不容易了,更何況是要進化到新電腦那些「多工運算」(multi-tasking)的可以「同時做」好幾樣事情?這份研究非常的特別,科學家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發現人腦中可以同時存在兩個不一樣的目標,同時並行,對人腦的「能力」大吃一驚。
法國的科學家找來32位右手寫字的人,丟給他們一堆字母,請他們將類似的字母找出來,找到愈多正確的答案的,就可以得到愈多獎金。這些實驗者一聽到有獎金,就非常興奮的開始要來找這些字母,科學家更興奮的在旁邊準備用fMRI核磁共振儀器來監測他們的腦內動作,結果發現,當這些實驗者只被考這麼一件事時,這些實驗者的左右腦內的「額葉內區」(medial frontal cortex)都不約而同的同時亮了起來,這部份掌管的是誘因、動能,有好東西在前面,我們要去得到他的時候,這區就會亮起來。
有趣的是,這時候科學家換了一個題目,這一次,這些人必須處理大寫字母,另外也必須處理小寫字母,而兩邊的獎金是分開計算的。他們大可以只處理小寫字母,處理得好,獎金也不少,但人是貪心的,所以所有實驗者都選擇了想辦法兩邊同時處理,拚命想辦法拿到兩種獎金,這時候,科學家繼續用fMRI監測腦部,發現這些實驗者腦部的額葉內區,竟然同時有兩個不同的部位同時亮了起來,分別掌管不一樣的獎賞回饋,兩件事情同時在運作著。
們可以想像,人腦內可以有「兩個聲音」,同時告訴我們自己,可以努力做兩件事情。不過,科學家發現,當實驗者又被要求做更多事情,腦部就沒有反應了。此實驗說明人類可以同時做好幾件事情,而事情的「件數」,不多不少,最多就是「二件」--
其實這一點,有些專門做腦部受傷治療的也有報告過,因車禍等原因而造成那個區塊受損的病患,一次只能做一樣事情。換句話說,人類其實可以做好幾樣事情。不過,此篇研究還特別強調,人類無法「隨意」的「同時」做兩件事情,之所以可以同時做兩件事,是因為兩個目標都「夠大、夠誘人」,兩件事情就可以同時運作,但是,如果是一邊開車一邊寫簡訊,兩邊有一邊的誘因不夠大,譬如在「開車」這邊錯估了道路的危險以致誘因不夠,腦部就會「斷線」,然後,車禍就發生了。
這篇研究的影響其實很深遠,現在大家就知道,人類好像有些事都是喜歡「2」,譬如,「Yes or No」就是兩個選項選一,然後常常出現在任何語言語法中的「如果你……那麼就……如果你不……那麼就……」,仔細看看,其實也是一種「兩者同時分析」的狀況。我們很少給三個選項,其實大部份的時候都是兩個選項。其實,人類早就是「專二」的動物,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
當我們知道自己是「專二」的動物,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可以有怎樣的調整呢?以下是我想得出的四個重點:
一、既然人類是「專二」,想做的事情,現在就去做吧:
我在24歲的時候寫了第一本書,29歲開部落格,業界有更多更有經驗白髮先進都告訴我,他們也想寫作哩!也早就有資格可以寫作哩!但是,他們總說,想要等到「退休」後再來做。我聽好幾位朋友說過好幾件事,彷彿也都等要等到退休後來做。問題是,退休之後,還是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只能等到下一輩子再做了。唯一大家都會先做的就是「旅遊」,想去日本玩、歐洲玩、美國住,今年賺一賺,不到年底就先去了,除了旅遊以外的事情,全部都等到退休後才做!由於人腦其實可以兼顧兩件事,因此,除了正職上班之外,可以再選一件事情做,請利用這個空間,做一件想做的事情吧。
二、由於人類是「專二」,所以應該一次設兩個目標,天天都很high:
這份研究對自我的目標設定,甚至是一個團隊、一間公司的目標設定也意義重大。原來,我們可以一次設兩個目標,一個團隊內部人人都可以橫跨兩個目標;設兩個目標並不會讓我們錯亂,我們大腦可以兼顧兼容,而設兩個目標還多一個好處:萬一,其中一個目標「表現不佳」,另一個目標的進度可以讓自己的志氣保持高昂的狀態,有兩個目標,天天都是好消息。如果目標太多,縮成「兩個」也比較容易成功,最佳的案例就是直銷的世界的「雙軌制」,我認為是在制度面上最巧妙的發明,以往的直銷都要好幾條下線才能成功,雙軌制的含意是在制度面上只要有「兩條」即可成功,好好的顧好,就可以取得獎金,一聽就覺得很躍躍欲試。
三、由於人類是「專二」,就可以以「平衡」來檢查進度、不好就替換:
只做一件事,我們不知道做得好不好,如果有兩件事同時做,就可以輕鬆的「比較」兩邊的狀況,看看哪一邊的效率是不是比較差了,哪一邊花的時間比較多了?從前我們只有一份任務,因此只能「盡量做好」,現在我們的目標變成「兩邊平衡」,所以「好的一邊」會幫忙我們去拉「爛的一邊」。從前我們傻傻的做,可能這份任務已經做得很爛、很沒意思了,也不知道,但若你堅持此後就是有兩份任務,若哪一份任務已經無法平衡,就將這份任務拔掉,換另一份任務進來,永遠保持兩份任務在手上,讓它們平衡。
四、由於人類是「專二」,因此人類處處都適合擁有「兩份」物件:
常常想,人類到底應該生幾個「小孩」?這麼簡單的問題,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不過,這份研究會告訴我們,最佳的小孩數可能正是「兩位」,因為你可以同時管教兩位、照顧兩位;出去玩的時候可以兼顧最多的就是兩位。另外,你可能最好也有兩台「電腦」,分別在不一樣的地方扮演有點不一樣的功能,你的大腦會幫你分得清清楚楚這兩邊分別是什麼樣子。至於男/女朋友到底一次應該有幾位,我就不發表意見了。
最佳的「做兩件事」並且平衡的方式,就是同時擁有兩份「工作」;當你同時擁有兩份工作,自然就會有科學家口中「足夠的誘因」去支持做好兩份工作。當然,就和婚姻一樣,人類社會的制度是不允許兩份工作的,所有的上班族都被賦與「只能做一份工」的禁錮,然而事實上,有一半的大腦,可以再多一份工、多一份收入,卻完全不減。說到這裡,我們五月剛好有職缺,希望再徵求一位「助理」,若對網路、行銷相關話題有興趣者,歡迎寄履歷表來到「contact.mr6@gmail.com」及「invite.mr6@gmail.com」,我們認識的人當然優先考慮!
人類終於發現自己適合「專二」,我們都知道自己的「一」,要以什麼當「二」呢?這是周末前可以想一想的。
(本文作者劉威麟,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其部落格網址:http://mr6.cc/)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練功失敗的5種典型
哪些人最容易練功失敗?怎樣才能稱霸武林?暢銷書作家霍柏.格林伯格(Herb Greenberg)與派翠克.史威尼(Patrick Sweeney)合著的《你的成功專屬名詞》(Succeed on Your Own Terms)指出,成功的人都有專屬個人特質的成功關鍵字。
5種練功失敗典型
比較來看,最易練功失敗的5種典型為精明計較、虎頭蛇尾、學而不思、自視甚高、急功近利。上述5種典型者,就是因為各自缺乏某個成功關鍵字而練功失敗。因此,對照《你的成功專屬名詞》列出的成功關鍵字,我們為這5種練功失敗典型者列出思考藥方,協助他們脫離練功失敗的困境。
練功失敗典型1:精明計較
他經常這樣想:為什麼我要那麼辛苦練習?我練了之後,就能加薪、得到額外獎賞、升經理或課長?反正老闆又沒有給我保證,我何必這麼累,練不練功根本沒差。
思考藥方:練不練功確實有差。苦練功不一定能武功高強,但不練功就絕對無法稱霸武林。
他需要的成功關鍵字:
冒險——世上原本就會不斷發生許多難預測的風險,若因此一直害怕往前,不僅會人生無趣,更有可能許多事一輩子也不會發生,包括成功,斤斤計較「若我這樣,就會怎樣」,永遠難成功。
彈性——要有能耐隨時捲土重來,再多試一次,多走一步,多做一件事,成功就到了。熱情——要能永遠生氣勃勃地面對練功過程的快樂與磨難。心胸開闊——持續探尋各種可能性,成功機率便會隨之升高。
練功失敗典型2:虎頭蛇尾
他經常這樣想:事情有做就好,不一定要做到底,反正老闆有看到我在做啊。誰說要一直練習,只要有練過,我的才能履歷表就增加一項。
思考藥方:虎頭蛇尾的人樣樣通,但樣樣鬆。職場是殘酷的武功擂台,一時贏不代表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一步一步扎實練功,獨具專業強項,才能不斷面對競爭。
他需要的成功關鍵字:
目標——就像訓練爬山,一層一層設立目標,不要想一蹴即成,剛練習就想爬喜馬拉雅山,這樣很容易放棄、失敗。更重要是爬自己心中的山,不需要一直看你的夥伴爬多高了,重點是你能否爬上你心中的山。
抗壓——多數人面對壓力,很容易冷卻心中的熱情,不願再往前。掌握抗壓的方法,也就不易半途而廢。
耐性——對許多人而言,等待是最困難的事,尤其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人很容易失去控制。別急,別輕言放棄,再10分鐘,成功大門就開了。
練功失敗典型3:學而不思
他經常這樣想:反正一直做就對了,不用動腦筋也挺好的。老闆要我整理開會資料,我就乖乖整理;老闆要我站櫃臺服務客人,我就認分站著。老闆說的我就做;老闆要我學的我就學,這樣老闆就會賞識我,給我機會。
思考藥方:若只會一直做、一直學,完全不思考老闆為何叫你學這些?做這件事又能獲得哪些成長?這樣學學學,也毫無助益,仍舊練功失敗,一輩子都是打雜的小嘍囉。
他需要的成功關鍵字:
樂趣——對很多人而言,工作只是一個名詞,毫無意義。工作只為把上午9點到下午5點的時間填滿,好讓人因此得到薪資報酬,如果你也這樣想,就真的是浪費時間。從工作中找到樂趣,或找到你真心喜愛的工作,比較容易堅持,也就比較容易成功,否則只是得過且過,一輩子也練不成功夫。
信——練功起初,就要擺出勝利者姿態,當公司小嘍囉,或做卑微、簡單的事也無妨,這只是過程,重點是你在過程中學到什麼。
創意——只要有想法就去做,即使想法很微小、古怪都能發展出創意,重點是你願意去思考。
練功失敗典型4:自視甚高
他經常這樣想:這工作很簡單,我一下子就學會了。這功夫我本來就會,不用再練。我明明夠資格上戰場,為何還要我練功,真是浪費時間。
思考藥方:很多武功擂台敗下陣的,就是自以為已練好功夫的人,卻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練的只是三腳貓功夫,很快就被識破手腳。
他需要的成功關鍵字:
競爭——練功過程也要有競爭,每個人都想贏,很多世界紀錄就在最競爭的比賽中締造。有競爭,人就有練功意願,設立你的假想敵,或想突破的紀錄,你的練功意願將因此提高。
信任——信任某人的能力,信任某人能幫助你,並且丟掉自視甚高的成見,低頭學習別人的優點,練功才不至於功敗垂成。
樂觀——視錯誤與磨難為人生轉彎處,不是懸崖,儘管抬頭挺胸向前走。自視甚高者要有樂觀態度,視磨練為機會,不要以為老天爺跟你過不去,好的劍更要一直磨,才越有價值。
練功失敗典型5:急功近利
他經常這樣想:既然不用太努力就有糖吃,為何要一直折磨自己?唱歌、跳舞70分就能上台,為何非得練到100分?能上台就好,有掌聲就夠了。
思考藥方:掌聲很快就會消失,急功近利者常自以為佔上風,其實真正的強者尚未出現,一旦強者現身,沒人敢保證你不會被觀眾轟下台。
他需要的成功關鍵字:
堅持——原本只想爬500公尺,還有體力就多爬100公尺,多堅持一點,便能到達意想不到的高度。
自誠——對自我誠實是很難的挑戰。你了解自己?你知道你是誰?認真聽你的心聲,你會發覺眼前的利益,其實不是你最想要的,別被蒙蔽。
自覺——了解自己,找到能趨使你往前的動力。別只在意眼前發生的,要清楚、確實掌控你內心的人生計劃表。
14條到達成功的黃金途徑
1. 專注在你所擁有的本能
2. 永保參加競賽的心情
3. 專心做你想成為的人
4. 做你真正感興趣的事
5. 傾聽你心底的聲音
6. 誠實面對你的錯誤,扭轉劣勢
7. 勇於承擔你的所做所為
8. 確知你為了什麼而努力
9. 該放棄就放棄,再重新開始
10. 別讓別人替你的努力下評斷
11. 勇於接受挑戰
12. 眼觀四方,積極抓住機會
13. 做別人不做的事,變成你的專長
14. 不要害怕當先鋒
《你的成功專屬名詞》(Succeed on Your Own Terms)
作者:霍伯.格林伯格(Herb Greenberg)、派翠克.史威尼(Patrick Sweeney)
出版公司:McGraw-Hill出版日期:2006年5月
5種練功失敗典型
比較來看,最易練功失敗的5種典型為精明計較、虎頭蛇尾、學而不思、自視甚高、急功近利。上述5種典型者,就是因為各自缺乏某個成功關鍵字而練功失敗。因此,對照《你的成功專屬名詞》列出的成功關鍵字,我們為這5種練功失敗典型者列出思考藥方,協助他們脫離練功失敗的困境。
練功失敗典型1:精明計較
他經常這樣想:為什麼我要那麼辛苦練習?我練了之後,就能加薪、得到額外獎賞、升經理或課長?反正老闆又沒有給我保證,我何必這麼累,練不練功根本沒差。
思考藥方:練不練功確實有差。苦練功不一定能武功高強,但不練功就絕對無法稱霸武林。
他需要的成功關鍵字:
冒險——世上原本就會不斷發生許多難預測的風險,若因此一直害怕往前,不僅會人生無趣,更有可能許多事一輩子也不會發生,包括成功,斤斤計較「若我這樣,就會怎樣」,永遠難成功。
彈性——要有能耐隨時捲土重來,再多試一次,多走一步,多做一件事,成功就到了。熱情——要能永遠生氣勃勃地面對練功過程的快樂與磨難。心胸開闊——持續探尋各種可能性,成功機率便會隨之升高。
練功失敗典型2:虎頭蛇尾
他經常這樣想:事情有做就好,不一定要做到底,反正老闆有看到我在做啊。誰說要一直練習,只要有練過,我的才能履歷表就增加一項。
思考藥方:虎頭蛇尾的人樣樣通,但樣樣鬆。職場是殘酷的武功擂台,一時贏不代表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一步一步扎實練功,獨具專業強項,才能不斷面對競爭。
他需要的成功關鍵字:
目標——就像訓練爬山,一層一層設立目標,不要想一蹴即成,剛練習就想爬喜馬拉雅山,這樣很容易放棄、失敗。更重要是爬自己心中的山,不需要一直看你的夥伴爬多高了,重點是你能否爬上你心中的山。
抗壓——多數人面對壓力,很容易冷卻心中的熱情,不願再往前。掌握抗壓的方法,也就不易半途而廢。
耐性——對許多人而言,等待是最困難的事,尤其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人很容易失去控制。別急,別輕言放棄,再10分鐘,成功大門就開了。
練功失敗典型3:學而不思
他經常這樣想:反正一直做就對了,不用動腦筋也挺好的。老闆要我整理開會資料,我就乖乖整理;老闆要我站櫃臺服務客人,我就認分站著。老闆說的我就做;老闆要我學的我就學,這樣老闆就會賞識我,給我機會。
思考藥方:若只會一直做、一直學,完全不思考老闆為何叫你學這些?做這件事又能獲得哪些成長?這樣學學學,也毫無助益,仍舊練功失敗,一輩子都是打雜的小嘍囉。
他需要的成功關鍵字:
樂趣——對很多人而言,工作只是一個名詞,毫無意義。工作只為把上午9點到下午5點的時間填滿,好讓人因此得到薪資報酬,如果你也這樣想,就真的是浪費時間。從工作中找到樂趣,或找到你真心喜愛的工作,比較容易堅持,也就比較容易成功,否則只是得過且過,一輩子也練不成功夫。
信——練功起初,就要擺出勝利者姿態,當公司小嘍囉,或做卑微、簡單的事也無妨,這只是過程,重點是你在過程中學到什麼。
創意——只要有想法就去做,即使想法很微小、古怪都能發展出創意,重點是你願意去思考。
練功失敗典型4:自視甚高
他經常這樣想:這工作很簡單,我一下子就學會了。這功夫我本來就會,不用再練。我明明夠資格上戰場,為何還要我練功,真是浪費時間。
思考藥方:很多武功擂台敗下陣的,就是自以為已練好功夫的人,卻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練的只是三腳貓功夫,很快就被識破手腳。
他需要的成功關鍵字:
競爭——練功過程也要有競爭,每個人都想贏,很多世界紀錄就在最競爭的比賽中締造。有競爭,人就有練功意願,設立你的假想敵,或想突破的紀錄,你的練功意願將因此提高。
信任——信任某人的能力,信任某人能幫助你,並且丟掉自視甚高的成見,低頭學習別人的優點,練功才不至於功敗垂成。
樂觀——視錯誤與磨難為人生轉彎處,不是懸崖,儘管抬頭挺胸向前走。自視甚高者要有樂觀態度,視磨練為機會,不要以為老天爺跟你過不去,好的劍更要一直磨,才越有價值。
練功失敗典型5:急功近利
他經常這樣想:既然不用太努力就有糖吃,為何要一直折磨自己?唱歌、跳舞70分就能上台,為何非得練到100分?能上台就好,有掌聲就夠了。
思考藥方:掌聲很快就會消失,急功近利者常自以為佔上風,其實真正的強者尚未出現,一旦強者現身,沒人敢保證你不會被觀眾轟下台。
他需要的成功關鍵字:
堅持——原本只想爬500公尺,還有體力就多爬100公尺,多堅持一點,便能到達意想不到的高度。
自誠——對自我誠實是很難的挑戰。你了解自己?你知道你是誰?認真聽你的心聲,你會發覺眼前的利益,其實不是你最想要的,別被蒙蔽。
自覺——了解自己,找到能趨使你往前的動力。別只在意眼前發生的,要清楚、確實掌控你內心的人生計劃表。
14條到達成功的黃金途徑
1. 專注在你所擁有的本能
2. 永保參加競賽的心情
3. 專心做你想成為的人
4. 做你真正感興趣的事
5. 傾聽你心底的聲音
6. 誠實面對你的錯誤,扭轉劣勢
7. 勇於承擔你的所做所為
8. 確知你為了什麼而努力
9. 該放棄就放棄,再重新開始
10. 別讓別人替你的努力下評斷
11. 勇於接受挑戰
12. 眼觀四方,積極抓住機會
13. 做別人不做的事,變成你的專長
14. 不要害怕當先鋒
《你的成功專屬名詞》(Succeed on Your Own Terms)
作者:霍伯.格林伯格(Herb Greenberg)、派翠克.史威尼(Patrick Sweeney)
出版公司:McGraw-Hill出版日期:2006年5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