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06-26

為何要用比較傷害孩子

為何要用比較傷害孩子?質詢理由
一些家長本想透過比較來激勵孩子加強學習,奮起直追。
但由於過分誇大孩子和別人的距離,反而讓孩子沒有了自信,看不到希望,
覺得反正差距都這麼大了,再怎麼努力都是白費勁,乾脆放棄算了,結果當然會越學越差勁。

代表性鏡頭閃回 我的一位朋友給我講了一個關於比較的故事。

「寶貝,咱們來比比,看誰先吃完?」他女兒一歲時,吃飯總是不能注意精力

,不時的東張西望,他和妻子便老是用這樣的辦法,激起女兒吃飯的欲望。

只要一聽說比賽,女兒馬上狼吞虎嚥地吃起來。當然最終總是女兒獲勝。

「寶貝,咱們來比比,看誰吃得多?」女兒二歲多時,開始偏食、厭食,

只想著盤零食吃。到吃飯時,他和妻子又用這種辦法激將女兒,女兒果真放開肚子吃起來,

吃完了便說好撐呀!這時依然是女兒贏,雖然她並不比父母吃得多。

「慧敏,來比比看誰數的數多?」三歲時,女兒上了幼稚園,他們就用這種辦法鼓勵女兒學數數。

他們不再叫女兒囡囡了,而是叫她的學名。女兒仍然興致勃勃地跟著他們一塊學數數。

「慧敏,和小朋友比比,看誰得的大紅花多?」開始,女兒每星期都能得到大紅花,

女兒也喜滋滋地和小朋友比。後來有兩個星期,女兒沒有得到大紅花,

當他們讓她和小朋友比比時,女兒便不好意思。

「慧敏,和同學比比,看誰考的分數高?」女兒讀小學後,

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女兒的分數,總在有意識地讓女兒和別的同學比學習成績,

雖然女兒成績一直不錯,但人有失足,馬有失蹄,難免會有考差的時候,

而這時候她從他們這兒得到更多的是呵斥,所以女兒終於不樂意了,

她不願意再和別的同學比了,什麼都不願再比了。

孩子為什麼怕和別的同學比(較)了呢?孩子一兩歲時,她所參加的比(賽),

她總是會贏的,因為是和爸爸媽媽相比,自然都在讓著她,在孩子的心裡,

那是一種樂趣,一種遊戲。當比的物件發生了變化,就絕不僅僅是一種好玩的遊戲了

,她要獲勝,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這種比就失去了樂趣,變成了一種負擔,

一種壓力。這時的比,需要孩子付出艱苦地努力。她要在比中獲勝,

就要面對諸多挑戰。在成長的過程中又不可能不發生錯誤,

所以她不願意再和別人相比,正像我們大人也不願意和別人相比一樣。

家長的這種愛比較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

我曾向一群六年級的小學生問家長是否會拿自己和別的同學進行比較時,他們不約而同地點頭承認。

其中一個女生搶先說:「如果我考試沒考好,我媽媽就經常拿班上的同學和我對比:

同一個老師教,同一間教室上課,怎麼別人能得高分,你就只能考這麼點分,真不知道你是怎麼讀書的。

我很不喜歡家長這樣比較,好像他們一點也不喜歡我們,把我們貶得很低。」

而另一個三年級小女孩的反應似乎更激動:「

最討厭媽媽說班上的誰誰誰比我考得好,比我聽話。」

看得出,這個小孩對大人的比較產生了較強的逆反心理,

而且很有可能對學習也有抵觸情緒。

一位老師說,有一次她要求學生拿試卷給家長簽字,結果收上來時,

她發現有一個學生在試卷裡夾了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老師,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這次我沒考好,要是爸爸媽媽知道了,他們對我的希望肯定會破滅的,

而我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孩子們的這些心聲,是否應該引起家長的一些思考呢?

在我所接觸的調查對象中,每一位元家長都承認確實會有意無意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做比較,

特別是在考試成績方面。孩子考試沒考好,大人一方面是著急,另一方面是覺得臉上無光,

碰到其他家長都好像低人一等,回到家就想對孩子發脾氣。

部分媽媽坦然承認這是大人的虛榮心在作怪,但同時認為這也很正常,

因為沒有哪個家長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強。

陳女士說,以前她的小孩在片區裡的楊裡小學讀書,

後來她花了不少錢硬是將孩子轉到了第二實驗小學,「雖然我先生說我這是在攀比,

但我認為如果自己有條件讓孩子上好一點的學校,就應該讓孩子上。

至於能不能念好,那是孩子的事,至少我可以無怨無悔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家長這種攀比孩子學習的心情可以理解。

畢竟目前的社會現實是成績關係到孩子的將來。雖然對一個孩子的評價不能光看成績,

但中考、高考看的還是一張試卷。但問題是家長比較要講究方法。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不當,很可能南轅北轍。

一些家長本想透過比較來激勵孩子加強學習,奮起直追。但由於過分誇大孩子和別人的距離,

反而讓孩子沒有了自信,看不到希望,覺得反正差距都這麼大了,

再怎麼努力都是白費勁,乾脆放棄算了,結果當然會越學越差勁。

還有一些家長只盯著孩子和別人的差距,對他們的進步卻視而不見,

這也會打擊孩子的學習興趣。比如一個孩子英語考試經常不及格,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有次考試考了70分,他很高興地告訴父母,

誰知不但沒有得到他想要的表揚,還遭到父母的訓斥:得個70分還好意思高興,

你看看別人都拿100分,你怎麼就不行!可想而知,

這無疑是對一個內心充滿希望和喜悅的孩子當頭澆一桶冷水,有什麼比這更傷孩子的自尊心的呢?

當然,沒有哪個家長本意就是想打擊孩子的。

但生氣時候的口不擇言很容易對孩子造成無法抹去的心理陰影。

一位媽媽說她很生氣的時候就忍不住要罵孩子「笨」,要打孩子。說實話,

大人這樣做是很自私或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接過孩子沒考好的試卷,

家長只是覺得自己當時很氣憤,需要把心中的不快通通發洩出來,結果自己倒是痛快了,

而孩子有可能要承受大人某句話帶給他們長久的傷害。

這樣的家長難道是一個對孩子負責的家長嗎?謾罵、體罰難道會比鼓勵、

引導更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嗎?

曾經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有個高中生被清華大學錄取了,熟悉他的人說,

這應歸功於他的母親。他上小學時,老師對他母親說:

「這次數學考試,全班50名同學,你兒子排47名。」

回家見到兒子,母親卻豎起了大拇指:老師對你充滿信心,

說你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就會超過你的同桌,

這次你的同桌排名28名。」兒子上了初中,又一次老師告訴他母親:

「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危險。」回到家裡,

母親再次向兒子豎起了大拇指:「班主任對你很滿意,

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三年高中畢業了,

她的兒子被清華大學錄取。

亡羊補牢致家長 其實,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

這本身是我們教育孩子存在的一個誤區。一個孩子有一個孩子的長處和短處,

各人有各人的優點和缺點,這才組成了一個奇妙的世界。而家長總讓他們去比分數,

比考試,甚至要求孩子什麼都跟別的孩子比,樣樣都要走在前列,

那就只能讓孩子在不健康的環境下生長了。世界需要的是各式各樣的人才,

孩子在某一方面不足,並不代表這個孩子就愚笨,他也許在其他方面要超出別的孩子,

只是家長沒有留心發現而已。正確對待孩子的優缺點,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

不要讓孩子在""中喪失了自我,讓孩子在健康、快樂中成長,

是我們每個當家長的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沒有留言: